瘀、寒湿、舌苔薄白、燥热、

【医家】陈景河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瘀、寒湿、舌苔薄白、燥热、无热、伤阴、热重、内热、湿、聚、
【内容】
王某,男,35岁。
初诊:1964年10月30日。
主诉及病史:两足灼热4年。寒冬夜卧,足必伸被外,在被内热不可忍,夏日每天足必放冷水内浸泡数次方可。经各医院诊断不明,治之不效。
诊查:神色形态正常,全身及神经系统无异常所见。舌苔薄白,舌下静脉瘀努,脉象沉缓。饮食、二便如常。两足扪之无热感,皮温如常人。
辨证:病在服兵役期间,冬日渡河后发生,足为寒湿所伤,湿滞血脉,血脉湮瘀,以致阴凝,格阳于外,故两足灼热不已。
治法:温经活络,调和阴阳。
处方:白芷10g细辛10g附子10g牛膝15g蜈蚣1条吴茱萸5g乳香15g没药15g生地黄25g水煎服,日2次,投3剂。
二诊:11月2日。服上方药3剂后,两足灼热感消失。神色形态如常,无其他异常所见。舌苔薄白,脉象和缓。服药后,寒邪得化,血脉通调,阴阳和谐,病已消失。病家要求再用药巩
固疗效。余曰:中病即已。两年后追访未复发。
按语:两足灼热重症,临床不常见。从其病因为冬日渡河涉水所得,脉象沉缓,断为寒湿伤络;舌下静脉瘀努,为血脉停瘀。故用温经活络法,驱散阴凝,经络通畅,而瘀化浊消。方中白芷,气温力厚,其香能驱散寒湿,其润能和利血脉;得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吴茱萸温经以散阴凝;佐附子散诸疾沉寒痼冷,治阴盛格阳;用蜈蚣通络走窜;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凡气血凝聚皆能开之。惟以生地黄取反佐之义,并制温经燥热之药伤阴。药用三剂,温化阴凝,血脉通畅,俾阴能养阳、阳使阴守,灼热平矣。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