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湿、发烧、湿热、脉细

【医家】班秀文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带下、湿、发烧、湿热、脉细数、宫颈炎、水肿、瘀、舌红苔薄黄、舌红苔黄、压痛、月经、瘀血、流产、发热、虚、痛、积、郁、
【内容】
李某,女,30岁,已婚。
初诊:1990年6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发烧,带下黄臭一周。半月前刮宫(人流)。一周来发烧(体温37~38℃ ),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腰腹部隐痛。
诊查:妇检见子宫颈充血、水肿,且有压痛,子宫颈口附有脓性分泌物。诊断为急性子宫颈炎。舌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胞络伤损,湿热郁积。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络。
处方:土茯苓20g鸡血藤20g忍冬藤20g薏苡仁20g丹参15g车前草10g益母草10g马鞭草20g地丁草15g败酱草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4剂。
二诊:6月15日。药已,发热退,带下量明显减少,但仍黄臭。精神较好。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恐苦寒过用,上方去地丁,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上方加减连服药14剂后,带下量已正常,不黄无臭,自觉良好。妇科检查:子宫颈充血、水肿消失,子宫颈周围已无脓性分泌物。
按语:急性子宫颈炎多为月经用纸不洁、流产、分娩和手术时细菌感染所致,发病较急,症状较重,属中医带下病范畴。带下,治法虽多,其治则总以湿、热、瘀为着眼点。本例患者因人流后湿热毒邪乘虚而入,蕴结胞宫,致冲任损伤难复,湿热与瘀血相结,故发烧、带下量多黄臭。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为主。方中土茯苓利湿除秽,解毒杀虫为主药;车前草、薏苡仁利湿治带;地丁、败酱清热解毒;忍冬藤、马鞭草通络清热;鸡血藤、益母草补血活血,补中有行,养血通络,利尿行湿;丹参一味功同四物,能补能行;鸡血藤、益母草同用则补血化瘀功效益彰;甘草调和诸药,又能解毒,全方合用,有清有养,有补有行,利湿通络,除秽解毒,冲任得复,故收效显著。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