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咳喘、大便干燥、口唇青

【医家】谢海洲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喘、咳喘、大便干燥、口唇青紫、形体消瘦、端坐呼吸、气阴两虚、脉细数、舌质淡、大便干、湿啰音、苔腻、痰热、痰浊、汗出、脉小、心热、舌淡、不易咯出、咯痰不爽、余热未清、小便黄、发热、鸡胸、脉数、气郁、热利、伤阴、纳呆、燥、湿、虚、
【内容】
刘某,男,4岁。
初诊:1978年3月28日。
主诉及病史:咳喘已有年余。痰浊黏稠,不易咯出,早晚喘甚;胃纳呆,形体消瘦,动则汗出,喘甚时端坐呼吸,口唇青紫,胸呈桶形,并有鸡胸,面部红丝缕缕。大便干燥,二日一行。手心略热,小便黄。
诊查:肺部听诊闻及散在湿啰音。舌质淡,根部苔腻,脉细数,指纹透气关。
辨证:痰热内结,肺失宣降,兼有气阴两虚之证。
治法:清补兼施。
处方: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化裁。桑白皮9g地骨皮6g芦根9g生甘草4g葶苈子9g杏仁6g冬瓜子9g薏苡仁12g桔梗9g海浮石9g白茅根9g桃仁6g冬虫草l. 5g川贝母5g水煎服,5剂。
二诊:1978年4月2日。症减。效不更法,前方药再进。
三诊:1978年4月7日。精神转佳,小便正常,尚余微喘,咯痰不爽。手心热,大便干。舌质淡,脉小数。肺部听诊仍有少许干湿啰音。于前方融入华盖散之意。
处方:地骨皮9g橘红9g百合9g海浮石9g桑白皮9g杏仁6g蒌仁12g功劳叶9g天竺黄9g紫菀9g芦根9g麻黄绒4g天冬6g前胡9g桔梗6g水煎服,5剂。
四诊:1978年4月13日。寝好神佳,二便通调,手心仍热。舌淡而滑,脉小数。肺部听诊,两肺下野呼吸音粗。证属余热未清,气阴未复,治宜正邪兼顾,清补兼施。
处方:百部9g款冬花9g白茅根9g紫菀9g当归9g半夏曲9g桑白皮9g射干4g天冬9g沙参9g葶苈子9g炙甘草4g海浮石9g旋覆花6g水煎服,5剂。
六诊:1978年4月24日。不慎受风,病有反复,发热咽红,扁桃体大。舌淡而苔腻。肺部听诊,可闻及湿性啰音。治宜清热利咽,止咳平喘。
处方:大青叶12g知母6g黄连3g炙百部12g牛蒡子9g桔梗9g连翘9g天花粉9g葶苈子9g青黛3g桑白皮12g鱼腥草15g生石膏12g黄芩6g水煎服,5剂。
八诊:1978年5月6日。咳喘明显减轻;大便干,二日一行。手心热,脉数。肺部听诊,呼吸音粗。治宜宣化清润,祛余邪,扶正气。
处方:于上方加獭肝5g。再进5剂。
九诊:1978年5月11日。咳止喘平,欢跃神佳。面部红丝已退。右肺上野呼吸音粗。再投宣化清润之剂,以巩固疗效。嘱家长注意调理,适寒温,慎起居,以防复发。
处方:鲜芦根15g黄芩6g川黄连3g沙参9g功劳叶9g白前9g百部12g葶苈子9g冬虫草3g獭肝4g杏仁9g川贝母5g桑白皮9g天门冬7g水煎服,5剂。后改为丸剂收功。即上方加大五倍量,共研为粉,制蜜丸,丸重3g,日服2次,每次初起1丸,逐渐加至2丸。约一个半月将前药服完,一切恢复如常,体力亦健,追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此例咳喘,发则端坐呼吸,口唇青紫,神萎不振,食纳欠佳,形体消瘦,痰浊黏稠,大便干燥,为痰热内结、肺气郁闭之变。虽有动则汗出、手心灼热、脉细数等气阴两虚之象,但以邪实为主,先取千金苇茎汤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化裁,以清之、开之、泻之、散之。至于正虚一面,则酌加一两味益气养阴之品兼顾之,做到宣降结合,开合并用,益气而不燥,补气而不伤阴。第六诊时,患儿冒风,乃药随症转,加入牛蒡子等以疏表邪,做到治内不遗外,方药化裁随病机以赴,既能抓住病机守法守方,又能药随症转,机动灵活,使方药恰合病情。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