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出、发热、湿温、多饮、恶

【医家】
【出处】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
【关键词】汗出、发热、湿温、多饮、恶风、舌黄、苔淡、伤寒、阴虚发热、太阳中风、营卫不和、发热汗出、发热自汗、脉浮缓、自汗出、阳明实、太阳病、温病、不解、阳虚、恶寒、中风、自汗、内伤、
【内容】
太阳中风
解放前岳老悬壶唐山,曾治开滦矿务局某14岁小孩,发热半年余,体温高时达40℃,多方治疗无效。岳老诊此孩时,以其但温不多饮,二便自调,舌苔淡黄,知不是真热,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系中风症未罢,营卫失和。拟桂枝汤原方如法服之,三剂而痊。
(《岳美中教授用经方起大症之经验》)
按:本例虽发热半载,然用桂枝汤三剂而愈,可谓恰中病机。《伤寒论》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7条)可见营卫不和是桂枝汤证的主要病机。
长期发热一般以湿温或内伤杂病最为多见。本例但温不多饮为湿温特征之一,但二便自调,且舌苔淡黄不腻,可排除温病,虽有汗出,但为有时出汗,且二便调,也排除了阳明实热。若阳虚发热,亦可见到自汗出,但脉应沉细,并应见到四末不温,恶寒踡缩,得温则减,故也可排除。至于阴虚发热则舌质脉象均不符合,亦不为诊。岳老细察之,抓住恶风,时有汗出,脉浮缓等兼证,桂枝汤证确认无疑,可见如何抓住“证”的特征,在临床上至为重要,分析主证、兼证,找出其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分析和抓住病机的过程。如若病证,病机均能与《伤寒论》方证相符合,往往就能取得好的疗效。
服用桂枝汤,在何种情况下须继服,在何种情况下停服?“火候”如何掌握?仲景提出以“汗”为指征,当遍身漐漐微似汗,不欲如水流漓。汗不出,当日夜服,小促其间云云,皆以汗为指征,此即测汗法,何以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布阴敷方能作汗,表解里和,营卫和调,自能作汗。反过来,临床见此汗,即可知营卫已调,气机宣畅,为病邪已解,故可停服。
但桂枝证本有自汗,此为邪汗,然仲景孜孜以求者乃正汗。邪汗乃邪热迫津外泄,正汗乃营卫和调之汗。正汗与邪汗何以区分?正汗者,遍体微微似汗而且持续汗出,随汗出而邪退证消,此即正汗,邪汗恰与此相对。若过汗则伤正,汗出不彻则邪不解,必须正汗出乃愈,此即测汗。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