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口渴、发热、郁、吐、寒
【医家】刘子维
【出处】圣余医案诠解
【关键词】湿、口渴、发热、郁、吐、寒热、恶寒、燥、但热不寒、心下痛、不恶寒、温病、郁热、肺逆、脾虚、痛、
【内容】
某,心口痛作,寒热发,吐,口渴,不食
不便,腹内响。
茯苓五钱白术五钱青蒿二钱滑石五钱
杏仁三钱广皮二钱通草三钱法夏三钱厚朴八分苡仁八钱山查三钱蔻仁一钱
三付,服二付痊愈。李俊:此湿挟食也。胃湿挟食,则传化不行,故心下痛、不食而吐;湿邪上逆,故恶寒;逆则上焦阳郁,内外皆热,故口渴、发热;脾虚不能制水,肺逆不能行水,故腹响不便。
半夏、陈皮、蔻仁、厚朴等辛开苦燥,温化降逆止吐,治中焦以上之湿;白术、苡仁、茯苓、滑石、通草等或燥土以培之,或开沟以泄之,治中焦以下之湿;用杏仁者,降肺气以通膀胱也;用青蒿者,泄上焦之郁热,以退寒热也;用山查者,健脾气以消宿食也。
此症即医书所谓湿温病也。湿为阴邪,阴甚则阳遏,故初起无不恶寒,郁久则湿随火化而成热,即但热不寒。此症虽发热、口渴,而恶寒未罢,乃湿邪化热之初期也。阴邪为病,虽发热、口渴,非其本也。不可肆用寒凉。惟宜开郁除湿,佐以清解,湿除则气得施化,津液生而渴自止。至解肌退热,则以内清外散之青蒿为最平稳。若妄用辛温升阳之药,则犯湿邪忌升之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