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低热、湿热、汗出、舌胖

【医家】蔡淦
【出处】橘井流芳——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
【关键词】湿、低热、湿热、汗出、舌胖、头痛、感冒、发热、热利、脾虚、恶寒发热、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苔薄腻、风热、目痛、口干、脉弦、上呼吸道感染、热退身凉、湿热内蕴、风热袭表、风热外袭、汗出多、脉数、气郁、苔薄、泻火、虚热、内伤、燥、聚、
【内容】
陈某,男,28岁,警察。2007年6月26日因“低热2周”就诊。
患者2周前,感冒出现恶寒发热(38.7℃),在当地医院输液后,体温一度转为正常,不久发热又起(体温<38℃),先后经中西医治疗,服用抗生素及中药汤剂等,效果不佳,2周来持续低热。

刻诊:患者低热,伴有头痛、目痛、汗出多、口干,精神不振,倦怠乏力,苔薄腻,舌胖,脉弦带数。
【诊断】中医:感冒(风热外袭,湿热内蕴);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治则与处方】疏风清热,祛湿解表。处方:
藿香10g,佩兰10g,茯苓15g,连翘12g,青蒿12g,半夏10g,厚朴10g,黄芩10g,陈皮6g,蒲公英30g,淡竹叶10g,干芦根30g,金银花10g,滑石12g,甘草6g。3剂。


〈二诊〉低热已退,头痛消失,汗出止,纳增,精神较振,苔薄,舌胖,脉弦。
守方去藿香、淡竹叶、干芦根,加太子参15g,生薏苡仁15g,熟薏苡仁15g,浙贝母10g。5剂。


【治疗效果】低热消退,体温恢复正常。


【按语】脾虚多湿之人感冒风热外邪,湿为阴邪,其性氤氲黏腻,感邪之初即易与风热之邪相搏结。风热袭表,卫气郁遏,故病恶寒发热,经输液治疗,汗出后风邪暂去,所以体温一度转为正常,但湿热仍在,因此旋即发热又起,缠绵持续2周,此时患者已是湿热为病,正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邪阻遏清阳故见头痛不适,湿遏热伏,则发热、汗出、目痛、脉数,热邪伤津耗气,则口干、倦怠乏力、精神不振,苔薄腻,舌胖亦是脾虚湿胜之征。治疗湿热病,应以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为大法,方中藿香、佩兰味辛,芳香行散,能化湿浊;滑石、茯苓、淡竹叶甘淡性寒,清热利湿,能引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蒲公英有清热利湿之效;青蒿退虚热;金银花、连翘轻宣疏散;半夏、厚朴、陈皮苦辛性温,既行气化湿,又使寒凉而不碍湿;芦根清热升津;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汗出已止,舌胖,说明湿热已去,但脾虚,故二诊又加入太子参、生熟薏苡仁、浙贝母健脾益气化湿以善其后。半月之久的低热,仅用三剂药,就已热退身凉,汗止,中医只要辨证精当准确,是可以获得速效的。
(蔡淦医案,张亚楠整理)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