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月经、痛经、腰酸、瘀、

【医家】柴彭年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痛、月经、痛经、腰酸、瘀、经行不畅、气血凝滞、肾阳不足、小腹绞痛、腰酸腿软、尺脉弱、脉沉弱、有瘀点、苔薄白、血滞、肾虚、脉沉、黑血、腹疼、虚、
【内容】
景某,女,26岁。
初诊:1971年4月3日。
主诉及病史:痛经6年,婚后3年未孕。月经周期17 5~6/35~40,初潮较迟,经少略痛,后因下乡受寒,经至则小腹绞痛硬冷,腰酸不支,且经行不畅至第四五日下黑血及整片子宫内膜,排出后疼痛才缓解。近一年来,痛经每至昏厥,须注射杜冷丁才能缓解,因而视行经为畏途。另同房时也小腹疼痛。西医诊断:①内分泌失调;②子宫内膜异位症。除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殊疗法。
诊查:末次月经为1971年3月15日。刻下四末冷,脉沉软尺无;舌质色淡,边有瘀点;苔薄白。
辨证:先天肾虚,更兼寒邪客于胞宫,气血滞凝。
治法:温经化瘀止痛,培补肾元,标本同治。金匮温经汤化裁。
处方:炒吴茱萸10g 肉桂10g 乌药10g 生黄芪15g 当归12g 川芎10g 赤芍10g 丹皮10g 牛膝12g 苏木10g 菟丝子15g 狗脊15g 淫羊藿15g 阿胶12g(烊化)砂仁4.5g 10剂水煎服。
二诊:1971年4月14日。经尚未行,药后觉小腹略暖,腰酸减,脉如前。因经期将至,上方加桃红泥10g、元胡12g(打)、细辛3g、茺蔚子12g,7剂水煎服。
三诊:1971年4月26日。20日月经来潮,痛经稍减;经色较红,量较以前增多,仍下片状内膜;腰酸腿软。沉疴日久,难以速去。经期已过,前方去桃仁、茺蔚子,加炮附子6g、香附10g,14剂,水煎服。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穴,每日1次。嘱快行经时服14日方7剂。
四诊:1971年5月26日。本次月经5月21日来潮,痛大减,血量较多,色红有瘀块,子宫内膜呈碎片状,腰酸减。同房腹已不痛。脉沉弱。嘱患者经后服温经养血方(4月26日方),经前经期服温经化瘀方(4月14日方)。坚持穴位艾灸。
五诊:3个月后喜报已怀孕,停药。后顺产一男婴。
按语: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此例痛经十分典型。患者月经初潮迟,量少,四末不温,腰酸尺脉弱,皆先天肾阳不足之征,后因寒邪客于胞宫,气血凝滞,不通则痛。该证本虚标实,先生标本兼顾,平时注重温经养血培补肾阳,行经时则加桃仁、苏木、茺蔚子、元胡活血化瘀止痛。兼用艾灸温补通络,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