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痰、眩晕、肝阳上亢、

【医家】崔松
【出处】橘井流芳——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
【关键词】头晕、痰、眩晕、肝阳上亢、舌淡红、面色红、潮热、痰热、苔黄、湿、水不涵木、痰厥头痛、高血压病、肝阴不足、肝肾亏虚、恶心呕吐、高血压、湿啰音、嗜食、头痛、头眩、头胀、耳鸣、聚、
【内容】
张某,男性,72岁,退休。2007年7月23日因“头晕反复发作20余年,加重1月”就诊。

高血压史20余年,时有头晕,无视物旋转,无黑朦,无耳鸣,无恶心呕吐,予口服降压片后症情好转。上周五再次出现头晕,赴医院手测血压:200/90mmHg,急予硝苯地平降压。昨日头晕再作,伴面色红赤,潮热,为进一步治疗赴本院就诊。入院后予口服降压治疗后,血压现控制较好,但时有头晕再作。
体检:两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血压:130/86mmHg,心率:80次/分钟,律齐,未及杂音,双下肢无肿。
刻诊:头胀头晕减而未已,大便欠实,胃纳平,夜寐安。舌淡红,苔黄根腻,质干,脉左弦,右细小弦。

【诊断】中医:眩晕(肝阳渐平,痰热未清);西医:高血压病。


【治则与处方】清热化痰,平肝潜阳。处方为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芩15g,竹沥半夏12g,胆星6g,夏枯草15g,钩藤15g,珍珠母15g,白芍12g,泽泻15g,生石决明15g,茯苓15g,全天麻12g,潼蒺藜12g,枳壳10g,竹茹6g,石菖蒲6g,白术12g,白蒺藜12g。5剂。

【治疗效果】药后患者头晕渐减。续用原方。
【按语】患者头晕时作,伴面色红赤,潮热,大便欠实,舌淡红,苔黄根腻,质干,脉左弦,右细小弦,再者患者年过七旬,肝肾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濡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患者形体偏胖,乃痰湿之体,嗜食肥甘之品,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水谷不化,聚湿生痰,随肝阳上亢,蒙蔽清窍,发为眩晕。鉴于现经治后头晕好转,本病当辨:肝阳渐平,痰热未清。选方黄连温胆汤加减,以理气化痰为主,兼以平肝潜阳。天麻古有定风草之称,乃治内风所致眩晕、头痛之佳品。《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非天麻不能除。”钩藤、珍珠母、生石决、潼白蒺藜平肝潜阳。全方权衡得当,寒温适宜,可见效现。
(崔松医案,韩静整理)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