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气急、胸闷、心悸、苔
【医家】蒋梅先
【出处】橘井流芳——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
【关键词】心衰、气急、胸闷、心悸、苔薄白、舌淡红、湿啰音、劳累、痰嗽、腹软、气虚、喘、瘀、脉细略数、咳嗽痰血、肾精亏损、心力衰竭、心肾阳虚、心阳不振、泡沫痰、放射痛、脉细弱、心阳虚、心气虚、血瘀、喘急、瘀血、阳虚、久病、咳嗽、纳呆、口干、神疲、神清、气促、胸痛、压痛、虚、吐、
【内容】
张某,女,52岁,退休。2011年2月17日因“反复活动后气急7年余,加重1周”就诊。
患者2004年起渐出现活动后气急,运动耐量明显下降,偶感胸闷、心悸伴肢肿,无咳嗽痰血,无胸痛及放射痛,夜间可平卧。曾于住院治疗,结合心超等检查考虑“扩张性心肌病”,后门诊随访,患者可从事简单家务活动。因春节劳累,近1周疲乏、活动气急加重,夜须高枕而卧,甚则端坐、咳嗽、咯吐白色泡沫痰,并有胸闷、心悸、肢肿,纳呆,寐艰,二便尚调。
体检:神清,气略促,颈静脉充盈,两肺呼吸音粗,两下肺闻及细湿啰音,心率96次/分钟,律齐,未及心脏杂音,腹软,无压痛,肋下触及肝脏,肝-颈静脉返流征(±),双下肢略肿。舌淡红偏暗,苔薄白,脉细略数。益气温阳,蠲饮平喘。
【诊断】中医:喘证;西医: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NYHAIII-IV级)。
【治则与处方】心阳不振,饮凌心肺。处方:
黄芪30g,党参10g,熟附片(先煎)12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3g,葶苈子(包煎)10g,车前子(包煎)30g,桂枝6g,补骨脂12g,丹参15g,炒知母6g,降香3g,白蔻仁(后下)3g枇杷叶(包煎)10g,杏仁10g,六神曲15g,枳壳10g,白芍10g,炒黄柏6g,酸枣仁10g。7剂。
〈二诊〉患者肢肿尽退,痰嗽渐平,纳食转馨,夜寐进步;然动辄气促减而未已,仍觉神疲,口干,体检:神情,气尚平,两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偶及细湿啰音,心率84次/分钟,律齐,腹软,肝-颈静脉返流征(±),双下肢不肿。舌淡红偏暗,苔薄白,脉细弱。饮邪渐尽,气阳未复。继以温阳蠲饮,填精化气。处方:
熟附片(先煎)10g,茯苓15g,黄芪30g,白术10g,葶苈子(包煎)10g,车前子(包煎)15g,麦冬10g,桂枝10g,枇杷叶(包煎)10g,补骨脂12g,黄精12g,杏仁10g,山茱萸6g,丹参15g,降香3g,白蔻仁(后下)3g,枳壳10g,神曲15g,白芍10g。14剂。
【治疗效果】患者运动耐量增加,活动气急减轻。
【按语】慢性心衰病位在心,在心衰的发病中,心气虚是病理基础,心阳虚是疾病发展的标志,心肾阳虚则是疾病的重笃阶段;而饮、瘀内停则是病程中的必然病理产物。气虚、阳衰、瘀血与停饮四者密不可分:瘀从气虚来,水由阳虚生;血瘀气益虚,饮停阳更损,这在心衰的病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恶性循环。本患宿疾7年,初诊见喘急萎靡、痰嗽肿满、胸闷心悸且纳食不馨,皆因劳累耗伤心气,损及心肾之阳,而主水无能,饮邪即盛,上凌心肺,内渍胃肠,外溢肌肤。故治以益气温阳、利水蠲饮为主。二诊时饮邪渐消,心阳得振,诸用见复,饮食转馨。虑心衰病多属“久病归肾”,皆有肾精亏损,据精气互生理论,故在急性加重得以缓解后,脾胃运化渐复之时,考虑增加填精化气之品,助心气心阳恢复。但仍需考虑慢性心衰患者因长期存在静脉淤血,应斟酌用药,固护脾胃,在填精补益同时又酌加健脾助运之味。
(蒋梅先医案,韩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