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腹痛、湿热、苔薄、瘀、

【医家】蒋健
【出处】橘井流芳——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
【关键词】痛、腹痛、湿热、苔薄、瘀、舌淡红、脉细弦、肠痈、月经、湿、积、阑尾炎、梦多、瘀结、舌脉、血块、瘀热、聚、肠痈腹痛、腹部疼痛、气阴两虚、腹压痛、脉细软、舌偏红、贫血、便秘、脉细、实热、溃脓、苔白、泻火、压痛、瘀斑、瘀滞、舌红、痈、郁、
【内容】
丁某,女,45岁,主妇。2006年12月19日因“右下腹痛六年,疲劳时加重”就诊。

右下腹痛6年,每日疼痛,不分昼夜,于疲劳时更甚,常年为此苦不堪言。曾求治于中西医,一概丝毫无效。大便2~3日一行,睡眠欠佳,梦多,月经血块。

体检:阑尾点压痛及反跳痛(+)。血常规:白细胞5.4×109/L,分叶核70.8%,血红蛋白91g/L。舌偏红、苔薄,脉细弦。


【诊断】中医:肠痈腹痛(瘀热壅积);西医:慢性阑尾炎可疑。
【治则与处方】清热活血止痛。处方为大黄牡丹汤加减合芍药甘草汤:


蒲公英60g,红藤30g,牡丹皮12g,桃仁12g,大黄5g,薏苡仁15g,黄柏12g,延胡索15g,川楝子10g,白芍30g,甘草9g。7剂。

〈二诊〉腹痛减轻三分之一,乃迄今未曾有之可喜变化。大便一日一次正常化,睡眠质量提高、梦减少,舌脉同前。已呈良兆。

原方继服14剂。


〈三诊〉服药已3周,治前腹部日夜隐痛,近来日间基本不痛,唯夜间仍隐隐作痛,但疼痛程度已有明显减轻、疼痛时间已有明显缩短,有时不痛,仅表现局部痞胀不适。舌淡红、苔薄,脉细。处方:

蒲公英60g,红藤40g,牡丹皮12g,桃仁12g,大黄5g,薏苡仁15g,黄柏12g,延胡索30g,白芍30g,甘草12g,丹参15g,三棱12g,莪术12g,黄芪30g,当归12g,熟地20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10剂。
用法:一剂药煮成3杯,一日服用2杯,如此两剂药服用3日。

〈四诊〉服药1月多以来,腹部疼痛减去八九成,夜间基本不痛、日间在疲劳时偶痛。另一变化是,服药以来月经已无血块,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原方加鸡血藤30g。7剂。


〈五诊〉顷诊疲劳,今晨又觉左下腹隐隐作痛,舌红、边尖瘀斑点、苔薄,脉细软。
原方继服10剂。


〈六诊〉今日血常规示白细胞4.4×109/L;分叶核30%,血红蛋白98 g/L。服药后腹痛明显减少,停药数日腹不痛,但觉酸胀不适,舌淡红、苔白黄、脉细弦。

原方继服10剂。


〈七诊〉10剂药服用1个月并无腹痛,唯夜寐不佳,梦多。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自愿继服原方10剂以资巩固,并予枣仁安神胶囊1~2粒/睡前。
【治疗效果】腹痛已止。
【按语】患者初诊白细胞在正常范围,但分叶核70.8%偏高;查体时右下腹压痛、反跳痛阳性。据此,蒋氏考虑可能为慢性阑尾炎,以肠痈论治。肠痈乃瘀热壅积于肠道而成,不通则痛。治以通腑中壅积,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正如张秉成《成方便读》云:“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瘀聚郁结而成。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方中重用专治肠痈之药蒲公英和红藤,集化湿活血一体,去湿热之邪,通血分之瘀;配以黄柏清肠中湿热、泻火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破血逐瘀、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大黄泻肠中湿热瘀结之毒。六腑以通为用,患者有便秘之候,浊气瘀滞久留肠腑,助长湿热邪气之生成,致病痛缠绵,久而不愈,方选大黄牡丹汤契合病机,芍药甘草汤酸甘缓急止痛和金铃子散理气止痛缓病标。方剂一以攻邪为主,服药3周,邪渐退,痛变为隐痛,舌脉之象显邪退气阴两虚之象。方二去邪扶正并举,遵循缓则治其本原则,予丹参、当归、三棱、莪术、养血活血,黄芪、熟地、女贞子,旱莲草气阴双补,诸药合用,使湿热瘀结之毒迅速荡涤,久亏气血渐补,数年来每日日夜持续之腹痛,经治疗月余之后已基本不痛;并且月经及睡眠情况也均得到改善。

本证诊治方略一则因其贫血,二则因其疲劳后易发腹痛,三则久用祛邪药恐伤正气,故加用当归补血汤、二至丸加熟地等养阴补血,充分体现了蒋氏驱邪扶正的学术思想。方中蒲公英60g、红藤30~40g所用得剂量远远超出常规量,蒋氏认为对于实热阳证,必须用足药力,争取在溃脓之前消肿散结,化险为夷。
(蒋健医案,郑海生整理)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