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血虚、低热、阳虚、阴

【医家】陈典周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发热、血虚、低热、阳虚、阴虚发热、虚、虚热、便溏、神疲、阴虚、头晕目眩、舌淡胖、下午、自汗、月经、素体虚弱、形体消瘦、脉沉细数、面色萎黄、感冒发热、脉细弱、脉虚大、舌质红、烦热、口淡、畏风、心悸、余热未清、口干便结、阴血亏虚、阴虚内热、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舌红少苔、舌体胖、热咳嗽、苔薄白、脉沉细、口干渴、脾气虚、烦劳、恶寒、少苔、津亏、津伤、咳嗽、口干、尿黄、气虚、伤阳、便结、上午、苔白、伤阴、
【内容】
甄某,女,30岁。
初诊:1976年4月。
主诉及病史:患者因患感冒发热,经中西医治疗,热度大大降低,但余热稽留未退。后再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病仍如故。
诊查:形体消瘦、精神稍差。其发热以下午至晚上为甚,体温37~38℃;有时微寒微汗,口干,大便略结,小便稍黄,睡眠不宁。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
辨证:此证由于热久伤阴,故发热以午后、晚上较甚。津伤液劫,不能充泽肌肤,故形体消瘦。其口干便结尿黄是阴津亏损所致。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是阴虚内热之表现。
治法:养阴清热。
处方:旱莲草15g女贞子12g白薇10g银胡10g小环钗10g地骨皮12g丹皮12g党参15g甘草6g方中用旱莲草、女贞子以养阴清热;小环钗滋而不滞,清中有补、补中有清;生地黄凉血滋阴;地骨皮、白薇、银胡、丹皮清热除蒸;党参益气生津,扶正祛邪;甘草既能和中,又能甘守津还。上方药服3剂,发热退减;继服药3剂,一年多来之低热竟消失,以善其后。例二梁某,女,30岁。
初诊:1977年5月。
主诉及病史:患者初患伤风发热咳嗽,医用银翘散加芩、连和止咳药,咳嗽虽止而热不退。转就别医,用大剂苦寒之品,又有用青蒿、鳖甲、地骨皮之类,热仍如故。自诉低热年余,屡治未愈。口淡,头晕目眩,时畏风寒,每天起床便觉发热,午后渐渐退减,晚上则完全消失。
诊查:神疲怠倦,胃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虚大。
辨证:此例初患伤风发热过用苦寒之剂,致伤阳气;继用清滋之品,则滋腻留邪,致成阳虚发热之象。阳气虚则不能卫固,故时畏风寒而神疲怠倦;脾气虚则胃呆,便溏,口淡;气脾两虚则生化之源不足,故血少而头晕目眩。舌淡胖、苔白、脉虚大是气脾两虚之表现。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0g党参20g陈皮10g白术10g柴胡12g升麻6g炮姜3g首乌12g炙甘草6g此方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因其便溏之故。方中用黄芪益气固表,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柴胡解肌清热,升麻升阳散火,首乌既可以补血宁心,配人参50g能清虚热,陈皮理气,炮姜温暖脾胃。
二诊:上方药服3剂,精神陡振,低热渐退。再服数剂,体温正常,大便结实,多日来未见复发,病遂霍然。例三黄某,女,30岁。
初诊:1977年10月。
主诉及病史:患者素体虚弱,初患感冒发热,医用疏散之药,热虽降低,但余热持续不退。就诊于西医,病仍如故。某中医诊治,断为余热未清,投以大剂苦寒之品,病不为药衰,而精神更觉疲乏。再就诊某中医,认为阴虚发热,予以青蒿、鳖甲、秦艽、胡连、地骨皮之类,病不稍减,乃到本院求治。神疲心悸,头目晕眩;发热不高,多在午后,晚上有时不甚觉,但小有劳作又觉微微发热,或头面烘热,如遇月经来潮则发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烦热。自汗,体力疲乏。
诊查:舌体胖淡红,脉细弱。面色萎黄,体温37.6℃。
辨证:此例素体虚弱,虽患感热,过用苦寒,致伤正气。又加以青蒿、鳖甲引邪入里,阴血耗伤,致成气血俱虚,无力抗邪,形成血虚发热之象。月经来潮则发热较甚,更是血虚之征。血少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萎黄。血少不能养心则心悸。血少则生风,故头晕目眩。血为阴液,血虚则阴液虚,故手心烦热。阴血亏虚过久则损及阳气,故神疲自汗。舌淡胖,脉细弱是为血虚之象。
治法:益气补血,调养肝阴。
处方:黄芪20g当归15g首乌15g白芍15g党参20g地骨皮15g枸杞子15g生地黄15g女贞子10g方中用黄芪、当归,即当归补血汤。党参补气补血,取阳生阴长之意,用首乌、白芍、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以益肝阴而养肝血,用地骨皮以清热除蒸。
二诊:上方药服3剂,无进无退,精神稍好。再服药6剂,低热逐步退减而至消失。后月经适来,低热又复再起,即在前方内酌加益母草、丹参以调经。经净后,低热随即退清。后再为之调养,至今健康如常。
按语:治疗低热主要掌握其特征,以为辫证依据。盖阳虚发热在子午之间,即下半夜和上午为常见。阴虚发热,多在下午,自觉发热由肌骨之间蒸发而出。血虚发热和阴虚发热相似,亦以下午为多,但与阴虚发热有不同之处,即小有烦劳即能引起低热或头面烘热。如能掌握此三种情况,则诊断自然无误,处方用药便自不难。同时又要明确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之机理。因为阴虚过久,往往兼有恶寒、自汗、胃呆、便溏之候;阳虚过久又每每感觉口干渴、舌质红、脉沉细之候。前人谓“千虚易补,一热难除”,此是概括言之。如阴虚体质之人,邪热遗留不退,表现为阴虚症状,就谓之阴虚发热;阳虚体质的人遗热不退,表现为阳虚症状,谓之阳虚发热;血虚体质的人遗热不退,表现为血虚症状,谓之血虚发热。其所以遗热不退,实由于这三种体质的人体质素虚,无力抗邪之故。本篇将虚热分为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三类论治,这三类虚热不是属阴虚、阳虚、血虚体质之人都能发热,而是感受邪热遗留不退成为虚热证,虚热三种证候往往混淆不清,一般多作阴虚发热治疗,故尔效果不显。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