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里急后重、腹痛、湿热、
【医家】丁士镛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痢、里急后重、腹痛、湿热、上消化道出血、下痢、溲黄、痢疾、阳虚寒盛、肝肾不足、昼轻夜重、少阴病、苔花剥、舌红、出血、气滞、实热、口干、寒燥、虚寒、阳虚、发热、多饮、上午、湿、虚、
【内容】
周某,男,62岁。
初诊:1964年9月10日。
主诉及病史:腹痛,里急后重,解红白冻两天。
诊查:体温38.2℃,腹痛,气滞肛门,里急后重;痢下红冻物及血水,昼夜达三十余次;口干不多饮,溲黄短少;脉象弦数,舌红苔花剥微黄;精神萎顿,纳食不思。
辨证:体质素虚,湿热蕴于营分,交蒸肠胃。
治法:清热凉营,理气健脾。
处方:北秦皮10g炒川黄连2g炒黄柏6g黑山栀12g银花炭10g广木香3g台乌药6g炒於术5g茯苓10g通草3g 1剂
二诊:药后便次减少,里急后重稍缓,上午8点至午后6点痢疾未作,然夜间仍作。原方有效,不必更张。原方去黑山栀,加丹皮炭6g,1剂。
三诊:白天起依然痢疾未作,夜间起又下痢四五次。盖患者2次胃出血之后,元气大亏,中阳不振,日间阳盛,在阳衰之体可藉天之阳气以辅助之,夜间阴气方盛,阳不胜阴,痢又作矣!改投补气助阳、温运中焦之剂,似乎与前方大苦大寒之意相反,但证情不同,不可拘守成法,仿理中汤加减。
处方:制附片1.2g炮姜炭3g西党参10g炙甘草3g炒白术5g炒山药10g茯苓10g砂仁1.2g(打后下)橘白5g通草3g香莲丸3g(包)1剂此方服后音讯杳无,疑团莫释,四五天后病人复诊,云前方服后,下痢全止,因畏服汤药而未即刻复诊,最后以健脾和胃丸剂善后。
按语:本案患者年过六旬,肝肾不足,加之两次上消化道出血,阴血亦亏,阳虚之体复感湿热之邪,内侵营血,交阻肠胃,故病初表现为腹痛、痢下红冻血水、发热、溲黄等实热证,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苦寒燥湿,1剂而取效。然病家高年阳衰之禀,由热证转为寒证,出现痢下昼轻夜重、日停夜作之证。诚如喻嘉言所谓“各经皆解于所主之时。而少阴病独解于阳生之时,阳进则阴退,阳长则阴消,正所谓阴得阳则解也”。该病人阳虚寒盛是本,湿热交蒸是标,故当随机应变,迅速改用理中汤温中祛寒,使虚寒之证得阳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