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昏迷、神志昏迷、传染

【医家】董廷瑶
【出处】董廷瑶医案
【关键词】黄疸、昏迷、神志昏迷、传染性肝炎、狂躁、纳呆、呕吐、气急、急黄、神昏、汗出、溲赤、下午、燥、巩膜黄染、精神疲乏、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胸脘痞闷、阳明腑实、语无伦次、舌绛、腹满、发热、汗多、便秘、热结、身黄、神疲、湿热、实火、矢气、胸闷、热毒、狂、痛、
【内容】
杨某,女,19岁
病史摘要:1960年10月26日发现面目轻度黄染,胸脘痞闷,纳呆呕吐,精神疲乏;至28日下午4时病情增剧,神志昏迷,语无伦次,于下午6时急诊入院。
体检:体温38.8℃,呼吸24次/分钟,脉搏96/分钟;痛苦病容,神志昏迷,狂躁不安,体检不合作,营养发育中等,皮肤明显黄疸;巩膜黄染(+),两侧瞳孔较大,对光反应及角膜反射均消失;有肝臭味;心肺无特殊;腹部稍隆起,叩诊呈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脾未触及;巴彬斯基及克匿格征均为阴性。化验检查:麝浊8,锌浊6,脑絮(+),胆红素68.4μmmol/L,黄疸指数4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0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0U/L;尿三胆均阳性,非蛋白氮17.8mmol/L。诊断为:传染性肝炎、急性肝坏死、肝性昏迷。
治疗经过:由西医用谷氨酸钠加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入,及多种维生素、激素和抗生素(金霉素、链霉素、青霉素)等治疗二日,效果不显。病情续有发展,昏迷不醒,瞳孔扩大,对光反应及角膜反射均消失。

10月30日邀中医会诊。
初诊
湿热炽盛,发为黄疸,变化迅速,病甫三日,化火传里,热结阳明;胃脉通心,灵窍被堵,神志昏迷;肤目均黄,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狂躁肢搐,腹满,便秘五日,频转矢气;体温虽不甚高而脉象数实,舌苔黄腻,舌质深红,小溲赤,汗出不彻。证属急黄,拟大承气急下存阴,紫雪丹辟瘟解毒。
川朴6克 生枳实9克 锦大黄12克
元明粉9克(冲) 另紫雪丹3克,药汁化服(鼻饲)


一剂
二诊(10月31日)
昨进承气合紫雪,腑气仍未下行,发热持续,舌苔已化,舌质红绛,汗出颇多,神志依然昏迷,小溲反少。热毒逗留阳明经腑,势已化燥。改进白虎汤,仍合紫雪以透邪毒、利隧道。
生石膏60克 知母9克 生甘草4.5克
鲜生地30克 陈粳米30克(包) 天花粉9克

鲜竹叶50片另紫雪丹3克,药汁化服(鼻饲)
三诊(11月1日)

药后下宿矢半盂,其色深黯,热势即松,神志顿清,目睛明了,饥而索食,舌苔滋润,脉象尚数,肤目仍黄,小溲赤;毒火尚重,余邪未清。再进白虎汤。
生石膏30克 知母6克 生甘草3克
鲜生地15克 陈粳米18克(包) 黄芩9克

滑石15克(包)


一剂
四诊(11月2日)
神志全清,胃和思食,身黄渐淡,脉象转静,大便连通三次,小溲通畅,其色淡黄。病已出险境,经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治拟清其余邪,调其胃气。
茵陈蒿9克 连翘9克 佩兰叶9克
生甘草2.4克淡黄芩6克 滑石12克(包)
橘白3克 生谷芽9克

二剂
嗣后续进上法加减及西药(多种维生素、肝精、葡萄糖等)同时治疗。12月2日肝功能复查:黄疸指数10,胆红素8.55μmmol/L,麝浊3,锌浊7,脑絮(±),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8.5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1U/L;尿三胆阴性;巩膜黄疸(-)。一般正常,于12月4日痊愈出院。

【按】本例西医诊断为传染性肝炎、急性肝坏死、肝性昏迷,根据中医学文献论述,当属“急黄”之范畴。患者初病时,仅有轻度黄疸,纳呆呕吐,胸闷神疲;二日后迅速剧变,来势凶急。六淫之外,定兼戾气,蕴久暴发,挟热传里,形成阳明腑实,导致神昏躁狂;幸小便尚利,其阴未竭,故用大承气急下,配以紫雪,使权重力专。但服之竟然不下,汗多溲少,神昏舌绛,势呈化燥,此非承气无功,乃吴鞠通所谓“无水舟停”也。故改用白虎、紫雪辛凉透邪,生地、天花粉生津增液。药后宿粪畅通,实火下降;源流一清,神志顿苏,饥而索食。但余烬未熄,原法再进二剂,大便续通数次,表里均和,诸症悉去。此吴又可治热疫“先里后表”之法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