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高热、紫癜、发热、舌
【医家】董廷瑶
【出处】董廷瑶医案
【关键词】鼻衄、高热、紫癜、发热、舌质红绛、大便干结、发病急骤、融合成片、形体壮实、阳明热结、热毒炽盛、皮肤紫、脉数实、阳明实、苔黄、小儿、血热、瘀斑、出血、痛、
【内容】
郑某,女,8岁
初诊(1966年4月18日)
发热二日,全身出血点,鼻衄收治入院。患儿在发病前曾外出游玩,回家后即发热,服药一日热退,第三日又出现高热。症见高热面容,体温39.5℃,全身皮肤紫癜,以下肢较多,鼻衄频频,咽红疼痛,舌质红绛,苔黄略干,二脉数实,便下干结三日未行。此乃阳明实热,已由气分入营,营血热炽,迫血妄行,故拟通腑泄热,解毒凉血。
生石膏30克(先煎) 黄连45克 犀角6克(如无,水牛角15克代)
淡竹叶9克 赤芍6克 丹皮6克
连翘9克 黄芩6克 生甘草3克
生大黄6克(后下)
服药二剂后,便通二次,体温即降至37.2℃,鼻衄减少,未有新紫癜出现,再以原方去犀角、大黄、黄连,加仙鹤草12克,银花9克,再服三剂,热净,紫癜渐退,鼻衄亦止,遂以清热凉血养阴,十余剂而愈。
【按】董师认为,此类紫癜较为少见,多见于形体壮实的小儿,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皮肤瘀斑密集,甚则融合成片,色深紫红,常伴高热,大便干结,此乃热毒炽盛、邪火内实,由气分直迫血分。阳明热结,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致。此应急用清瘟败毒饮加减主治,以清泻邪热、凉血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