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肾虚、慢性肾炎、脉
【医家】原明忠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蛋白尿、肾虚、慢性肾炎、脉沉细尺弱、脾肾两虚、脾气虚、舌质淡、肾气虚、愈后、肾炎、湿热、苔白、阳虚、阴虚、浮肿、肾劳、虚、
【内容】
李某,女,16岁。
初诊:1974年3月18日。
主诉及病史: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肌注青霉素治疗20多天,并服中药(方药不详)治疗6个多月,因尿检一直不正常而就诊于余。
诊查:无自觉症状,食欲胃纳均可。尿化验3次蛋白(+),颗粒管型(0~1),红细胞(5~6),白细胞(2~3)。血压120/80mmHg。面色?白,舌质淡,苔白薄润,颜面下肢无浮肿,扁桃体肿大Ⅲ度。脉沉细尺弱。
辨证:肾劳,证属脾肾两虚。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方选春泽汤、滋肾通关丸加味。
处方:党参12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9g知母9g黄柏9g肉桂3g白茅根30g黄芪15g连翘15g麻黄9g菟丝子12g川续断12g水煎服。每日1剂。并服六味地黄丸、早晚各1丸。上方药进24剂,丸药48丸,尿常规:蛋白(+),颗粒管型(0~1),红白细胞(0~1),疗效不显。更以益气健脾温肾法,更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黄芪30g当归12g党参12g白术12g升麻6g柴胡6g陈皮9g甘草6g山药15g茯苓12g川续断15g补骨脂9g荆芥穗9g上方药连进7剂,并早晚服金匮肾气丸各1丸(停六味地黄丸)。尿常规化验:蛋白(±),颗粒管型阴性,红白细胞(0~1)。原方又进7剂。尿常规化验蛋白(+)。原方去芥穗、补骨脂,加金樱子9g,五味子9g,肉苁蓉9g,红花9g,枸杞子9g以补肾固涩。上方药连进14剂,面色由?白转红润,脉由沉细转沉小较前有力。但尿常规化验无进步。复更方以当归补血汤,滋肾通关丸加味。
处方:党参12g黄芪30g知母9g黄柏6g肉桂3g荆芥穗12g当归12g红花12g金樱子12g熟地15g仍服金匮肾气丸,每日早晚各1丸。治疗1个月,服汤药28剂,丸药60丸。尿常规化验3次,蛋白(+~±~极微量),颗粒管型(一),红白细胞(0~1)。至此,停服汤剂,单用丸药治疗,早晚各服金匮肾气丸1丸,中午服六味地黄丸1丸。继服丸药50天,尿常规化验5次,蛋白均为(一)。共治疗6个月而痊愈。为巩固疗效,上述两种丸药又服3个月。尿常规化验6次,蛋白均为(一)。随访10年未复发。
按语: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判定,主要观察尿蛋白转阴与否。因而在治疗中需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本例无自觉症,主要从气色、脉象辨证为脾气虚,肾气虚。蛋白尿的形成,亦由肾虚而致。因肾主藏精,肾虚则封藏失司,而肾中所藏之精微物质渗于尿液之中,故尿中出现蛋白质,因而宜用补肾方法治之。肾虚又有阴虚阳虚之分,而本例因无自觉症,无法辨别。先用清补,意在清除肾脏湿热之邪,以避“补虚留邪”之患;后以温补与清补并用,意在阴阳并补,勿使其偏。方中兼用收敛涩精之品,意在收涩肾精(指营养脏腑之精微物质,非生殖之精),勿使渗漏,终于使蛋白尿消失。进一步巩固疗效,是肾炎愈后的重要一环。一般需服半年左右的补肾丸剂。本例蛋白尿转阴后,又继续服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达4个多月方停药,故而远期疗效亦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