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块、月经、舌边瘀斑、

【医家】祝谌予
【出处】祝谌予医案
【关键词】瘀、血块、月经、舌边瘀斑、月经量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虚、冲任不固、气血两虚、头晕心慌、瘀血、头晕、痛经、瘀斑、脉沉细无力、大便干结、经行腹痛、面色苍白、小腹下坠、面色萎黄、头晕乏力、腹隐痛、舌淡红、脉沉细、舌淡胖、胆囊炎、脉细滑、产后、齿痕、心慌、乏力、失血、崩漏、舌淡、血紫、腰酸、贫血、腹痛、
【内容】
冯某,女,37岁。1992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月经量多伴头晕、面色苍白10年。
患者10年前产后出现月经量多,每次经期提前7—10天,夹有紫黑色大血块,浸透内裤,持续7—8天始干净。由于失血频繁导致贫血,多次检查血红蛋白在60—70g/L之间,妇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行经前头晕欲倒,乏力心慌,小腹下坠。末次月经11月10日,近查血红蛋白66g/L。
现症:面色萎黄不华,语言低微,头晕乏力,大便干结。既往有慢性胆囊炎,经常右上腹隐痛。舌淡齿痕,舌缘可见多处瘀斑、瘀点,脉沉细无力。
辨证立法:气血两虚,冲任不固,因虚致瘀。治宜益气养血,固摄冲任,兼止血化瘀。方用圣愈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30g,党参10g,当归5g,川芎5g,白芍30g,生、熟地各10g,川断10g,桑寄生20g,菟丝子10g,艾叶炭10g,生蒲黄10g(包),茵陈15g,金钱草30g。水煎服。
二诊(1992年12月18日):服药28剂后头晕心慌减轻,大便通畅,有力多了,12月5日月经来潮,提前4天,经量明显减少,但仍有血块。昨查血红蛋白为75g/L。舌淡胖,脉沉细。仍守前法为治。
生黄芪30g,党参10g,当归5g,川芎5g,生、熟地各10g,白芍20g,苍、白术各10g,延胡索10g,川断15g,桑寄生20g,菟丝子10g。
三诊(1993年1月11日):药后12月26日行经,量色正常,略感腹痛,血块不多,5天干净。嘱其早服妇女痛经丸9g,晚服茴香橘核丸9g,共20天。
四诊(1993年2月22日):月经提前8天,经量不多,自觉腰酸,舌淡红,边瘀斑减少,脉细滑。
生黄芪30g,党参10g,当归5g,川芎5g,生、熟地各10g,白芍10g,枸杞子10g,山萸肉10g,川断15g,桑寄生20g,菟丝子10g,生山楂15g,丹参30g,生蒲黄10g(包)。10剂,后继服三诊丸药。
以上法为主又治疗3个月,患者月经恢复正常,头晕心慌消失,舌边瘀斑瘀点明显减少或变浅,血红蛋白上升至98g/L。随诊半年,未再反复。
按: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于中医崩漏或月经量多的范畴。本案虽辨证为气血两虚,冲任不固,血不归经,但因病程日久,血液耗伤,血流无力而涩滞,故又夹有瘀血作祟,如经行腹痛、经血紫黑血块、舌边瘀斑瘀点均是瘀血见症。此是因虚致瘀,治疗宜补不宜攻,所以祝氏均以圣愈汤合寿胎丸为基本方加减(当归、川芎均用少量),即“止血以塞其流”之意;俟经量、经期恢复正常,而经血伴血块、舌边瘀斑未消时,则在原方加入丹参、生山楂、延胡索、生蒲黄养血化瘀,寓“逐瘀以生新”之理。至于平时所服人参归脾丸、妇女痛经丸(含丹参、延胡索、生蒲黄、五灵脂),其治疗原则与补虚逐瘀的汤药作用相同,并可节省熬药之麻烦。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