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喘、痰、咳喘、外感、

【医家】梁贻俊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哮喘、喘、痰、咳喘、外感、肾不纳气、心衰、哮、黄白相间、呼吸急促、肾元亏虚、张口抬肩、气阴不足、舌质暗红、喉间痰鸣、肺肾两虚、心气不足、小便频数、痰湿内阻、苔薄黄腻、痰热内阻、舌质淡红、气短喘促、脉滑细、脉滑数、大便干、苔薄白、湿啰音、发热、肺虚、汗多、唇紫、肺热、久咳、咳嗽、咳痰、脉数、鼻塞、气粗、苔薄、涕多、内消、
【内容】
祁某,男,2岁半。
初诊:1991年12月28日。
主诉及病史:反复发作哮喘1年余。哮喘每次发作均需住院静脉点滴肾上腺皮质激素、氨茶碱等药物,严重时并导致心功能衰竭,曾诊断为“过敏性哮喘(螨虫、多型霉菌过敏)”。哮喘由原半年发作1次发展至每月发作1次。
诊查:患儿咳嗽无痰,呼吸急促而喘,鼻塞,涕多清白,大便干,每日一行,小便频数,昼夜17~18次,每次量少。呼吸气粗,张口抬肩,喉间痰鸣,口唇紫绀。体温正常,心率180次/分,双肺散在哮鸣,舌质淡红,苔薄白而腻,脉滑细而数。
辨证:肺肾不足,痰湿内阻。
治法:补养肺肾,化痰定喘。
处方:方以人参蛤蚧散加减。太子参6g五味子3g麦冬9g杏仁6g浙贝母10g核桃仁1个知母6g沙参10g连翘6g蝉衣3g瓜蒌仁7g枸杞子6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另蛤蚧1对,焙干,分20包,早晚各用汤药送服1包。
二诊:1992年1月15日又来诊。患儿服上方14剂,咳喘明显减轻,本次发作未经住院抢救即得缓解。现仍咳痰、涕较多,黄白相间,动则汗多。肺内偶闻哮鸣音,心率150次/分,舌质稍暗,苔薄略黄,脉滑数。前方已效,继以原方加入清肺化痰之品。
处方:太子参6g五味子3g麦冬9g杏仁6g浙贝母10g知母8g沙参10g连翘10g瓜蒌仁7g丹皮7g胆南星1.5g.蝉衣3g牡蛎10g(先下)枸杞子3g 7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另蛤蚧1对,服法同上。
三诊:1992年2月19日再诊。患儿服前方7剂后咳喘已止,自停药。本次因外感后发热1周,体温39~40℃,咳而未喘,痰量较多,大便2日未解,小便正常,左下肺可闻及散在小水泡音,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数。此证系外感肺热,痰热内阻,治以清肺化痰通腑。
处方:杏仁6g浙贝母10g金银花20g连翘10g生石膏25g地骨皮10g桑皮10g知母10g瓜蒌仁10g炙杷叶10g熟大黄3g羚羊角粉0. 6g分冲)生草3g共服10剂。
四诊:1992年3月14日药后热退,咳止痰消,肺内湿啰音消失,食纳、二便正常。哮喘未作。虽上症皆无,唯夜间尿床。治以益肺肾。
处方:太子参6g麦冬6g五味子3g桔梗6g浙贝母10g炙麻黄1g枸杞子10g蝉衣3g蛤蚧1对服法同前。患儿坚持服用该方14剂,哮喘痊愈,此后未见发作,夜尿床已好,随父母去美国就学,其外祖母归国言其身体健康,已上学。
按语:本病例是久喘不愈,日渐加重,咳喘发作甚则心衰,需要抢救的重症病例。久咳肺虚,气阴不足,气失所主而致气短喘促,日久肺之气阴不能下荫,由肺及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则久喘不愈。肾脉上络于心,肺肾两虚,致心气不足,肾的阳气衰微与心密切相关,肾不纳气而喘重,致心阳衰微故引起心衰。此患儿肺肾同治,以生脉饮、人参蛤蚧散补气益精定喘治其本,以杏仁、瓜蒌仁、浙贝母化痰治其标,连翘、蝉衣清热解毒,服14剂后咳喘大减。在3个月间断治疗过程中,没有因咳喘再用西药进行抢救。肾气固、肺气足、腠理密,故而无外感,肺肾同治,使一例哮喘重症治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