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肿痛、喉痹、痛、咽喉炎

【医家】丁光迪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咽喉肿痛、喉痹、痛、咽喉炎、热毒、发热、外感、痰、虚阳上浮、情绪急躁、舌苔薄白、舌质暗淡、风热上犯、慢性咽炎、虚火上炎、咽喉不利、咽喉干燥、咽喉红肿、咽部不适、形寒肢冷、阴虚阳亢、咽喉痒、咽喉肿、鼻窦炎、脉浮数、感冒、脉弦、表证、唇赤、红晕、多疑、恶寒、胆火、内伤、颧红、少寐、背冷、苔薄、肿痛、痰多、无汗、咽痒、炎症、瘀热、郁热、身困、郁、
【内容】
张某,女,32岁。
初诊:1991年10月15日。
主诉及病史:患慢性咽喉炎多年,总感颈咽部不适,反复急性发作,症状加重。每作需一二十天,影响生活和工作。近4天来又急剧复发,咽喉肿塞,气息不利,局部干灼作痒哽痛,自感咽喉壁如撕破,不能吃干硬食物,饮食过热过冷均不适。周身不舒,形寒背冷,发热,体温38.5℃,无汗。夜分呛咳频作,妨碍睡眠。语言微有嘶音。情绪急躁。中西药欠效。
诊查:咽喉部红肿较甚,延及上腭绯红,表皮有破损。面色赤,颧红唇赤。舌苔薄白,质淡尖赤,脉浮数有弦意。
辨证:病属喉痹。证由风邪上犯、郁热化毒、壅塞关隘所致。但虽为新感,引动宿疾,兼夹相火,而肺肾阴伤,阴虚阳亢,脉见弦数,未许小视。
治法:清咽解毒,先解其表,以清咽桔甘汤加味。
处方:苦桔梗7g生甘草7g升麻7g炒牛蒡子10g(杵)淡豆豉10g薄荷5g(上二味同打)炙僵蚕10g蝉衣7g马勃7g(包煎)板蓝根15g蚤休15g玄参15g地骨皮15g鲜枇杷叶10g(去毛包煎)3剂另元明粉每日5g,水溶,频频含漱,不要咽下。
二诊:药后得微汗,恶寒已解,发热亦减,体温37.5℃,身困见舒,呛咳亦少。但咽喉肿痛尚存。是风邪初解、热毒逗留。原议增损,侧重清咽。
处方:原方去牛蒡子、豆豉、薄荷,加射干10g、黄芩10g、赤芍15g。3剂。元明粉水液含咽,少少咽下。
三诊:咽喉肿痛大减,呛咳几平,饮食亦已顺利,大便通行,并得安眠。惟咽喉尚似干灼,声音未全清爽,视之咽壁红晕尚留残迹。苔薄质嫩红,脉弦已和。热毒得泄,阴未尽复,气化亦欠宣利,转为清润养阴,廓清余邪。
处方:南北沙参各15g麦冬15g鲜芦根30g苦桔梗7g生甘草5g升麻5g炙僵蚕10g蝉衣7g马勃7g(包煎)玄参15g地骨皮15g赤芍15g络石藤10g 3剂
四诊:诸症全平,咽喉爽利,精神亦振。据述这次是急性发作见效最爽快的。爱为清润善后。
处方:苦桔梗5g甘草4g枇杷叶10g(去毛包煎)芦根15g煎汤代茶,3剂
按语:慢性咽喉炎患者常感咽喉不利,干灼痒痛,易于感冒。感邪则急性发作,症状加重,成为喉痹的类证,缠绵不已,并无特效药。据临床经验,拟用清咽桔甘汤一方,屡能奏效。前人对此,早有很多议论,有的重视肺胃两经,因为喉主天气,内通于肺;咽主地气,下通于胃。有的强调少阴少阳,如《黄帝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有的又言十二经中有十一经与咽喉关联。其因有寒有热,有外感,有内伤,而张子和强调一个“火”字,如此等等,各有所指,均具参考价值。多年临床所见,涉及肺胃与少阴少阳的病情,实为多数;而六淫中,风与火热亦为主因。因此,所拟方中原是桔梗、甘草、僵蚕、蝉衣、北沙参、麦冬、玄参、地骨皮、鲜枇杷叶九味,专治慢性咽炎的,并根据临床变化,加减出入;如急性发作,即以桔梗、甘草、升麻为主药,利咽解毒,伍以僵蚕、蝉衣,增强清咽散结的作用;证由外感而起,必须先解其表,如为风热上犯,以牛蒡子、豆豉、薄荷散风解表;或为风寒外束,则改用羌活、防风、荆芥,发汗散风寒,表解则病势亦缓。邪郁必然化热,热壅又易成毒,肿痛必剧,重用清热解毒之品,以蚤休、板蓝根佐升麻,共成清热解毒之功。对兼夹少阳胆火的,再增黑山栀、黄芩、赤芍,苦以泄热;赤芍可重用,能够开泄营分,以解瘀热。咽喉肿痛为甚,扁桃体亦肿者,加用射干、马勃、络石藤、金果榄、青果等一两味,甚时再加芒硝(一般多用元明粉,水溶含咽,有表证时,不要咽下),清热消肿。咽喉红肿见腐点腐斑,或生疮白头赤根,有化脓趋势的,则加用皂角刺、银花、连翘、大贝母、马勃、煅石膏等两三味,化腐消疮。有的病人兼患鼻窦炎,有脓涕脓痰的,应用白芷、苍耳子、辛夷、藿香、猪胆汁拌等一二三味。如仅咽痒为甚,则用橘红(即橘皮去白存红)、荆芥、马勃、枇杷叶一两味,散风清咽。如咽喉肿痛而痰多的,则加用法半夏、大贝母、黛蛤散、天竺黄、鲜荸荠,生莱菔片一两味,清气化痰。如情绪躁急,多疑少寐的,则加用川百合、合欢花、夜交藤一两味,养阴安神。兼见肺胃阴津受伤,咽喉干燥者,则用北沙参、麦冬、天花粉、鲜芦根一两味,生津清润。如为肺肾阴伤,虚火上炎,则用玄参、地骨皮、生地黄养阴清热;甚时可用知母、黄柏,坚阴清火。如果咽喉痒痛,局部色泛暗红,或泛晦黄,舌质暗淡,脉见弦细或浮大,大便又时溏薄,形寒肢冷,则病情大异,为阴寒之证,虚阳上浮,不能再用上述药物,宜改为温阳祛寒、引火归原方法。如炮姜、制半夏等分,为细末,醋调涂敷局部,或用盐豉捣和丸如杏仁大,含咽;或用上肉桂末、杏仁泥或甘草调和,炼蜜为丸含咽;或用蜜附片含咽均可;再以肉桂末或吴茱萸末敷贴足心,则效更佳。总之,此病每为慢性炎症与急性发作反复进行,用药时,对前者应侧重清咽养阴,对后者侧重清热解毒。病情轻重亦大有等差,轻的可药味少而用量亦轻;重的则反是。同时,慢性者病程较长,急性者病变急重,亦应根据病情,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即在同类诸药中亦应精选品种,或交替使用,如清热解毒,可先取蚤休、板蓝根,再用银花、连翘,或射干、金果榄等,灵活变通,不要一成不变,始可提高疗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