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胁胀痛、舌质偏红、郁、湿

【医家】陈建杰
【出处】橘井流芳——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
【关键词】右胁胀痛、舌质偏红、郁、湿、脾虚湿热、肝气郁结、苔薄白腻、脉弦滑、劳累、胁痛、肝炎、时作时止、肝区叩痛、肝郁脾虚、苔薄腻、烦劳、脉弦、湿热、梦多、神清、肝病、腹胀、腹痛、痛、
【内容】
楼某,男,35岁,医师。2007年3月22日因“右胁胀痛2周余”初诊。


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曾定期监测肝功能等各项常规指标,基本无明显异常。2年多前,病情出现活动,查肝功能、HBV-DNA均显著升高(具体数值不详),外院遂予其拉米夫定口服抗病毒,维持治疗近2年,患者肝功能持续正常,多次复查病毒均在103 copies/ml以下,故于3个月前停药。停药后继以水飞蓟素等药物保肝。2周前患者因工作烦劳,出现右胁胀痛,口服原有成药效果不显就诊。
体检:神情气平。巩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腹部平软,肝脾胁下未及,肝区叩痛阳性,双下肢无肿。外院查肝功能无异常,HBV-M:HBsAg(+)、HBeAb(+)、HBcAb(+),HBV-DNA<1×103copies/ml。
刻诊:右胁胀痛,时作时止,每遇劳累后尤甚,胃纳尚可,无腹胀、腹痛,二便自调,夜寐欠佳,易醒梦多。苔薄白腻,舌质偏红,脉弦滑。
【诊断】中医:胁痛(肝气郁结,脾虚湿热内滞);西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则与处方】疏肝健脾,清热化湿。处方:
柴胡12g,枳壳9g,制香附12g,怀山药12g,炒白术9g,苍术9g,黄连3g,连翘9g,珍珠母(先煎)30g,灵磁石(先煎)30g,夜交藤30g,五味子12g。14剂。

〈二诊〉患者右胁胀痛已缓,但未完全消失,夜寐稍合,饮食、二便如常。体检:神清,精神可。全腹平软,肝脾胁下未及,肝区轻叩痛。苔薄腻,舌质偏红,脉弦。肝郁脾虚、湿热余邪未清,仍治以疏肝调气,健脾清化。

原方稍事更张,加茵陈9g。14剂。


【治疗效果】药后患者右胁胀痛明显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继以原方加减治之,巩固善后。
【按语】本例患者有多年肝病史,此次因劳累后发作右胁胀痛,时发时止;并伴有夜寐不和;苔薄白腻,舌质偏红,脉弦滑。辨证考虑为肝气郁结兼脾虚湿热余邪内滞。治疗当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为主佐以清热、潜镇、安神。方取柴胡疏肝散意加减。以柴胡、枳壳、制香附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怀山药、炒白术、苍术健脾化湿,且山药还有一定补益作用。酌加黄连、连翘清热,其中“连翘善理肝气,既能疏肝气之郁,又能平肝气之盛”(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故于“郁”、“热”两端相得益彰,再配珍珠母、灵磁石平肝、镇肝,夜交藤养血安神,五味子敛肝安神,以治兼症。二诊时患者症情已有改善,但舌质仍偏红,守方再加小量茵陈,仅9g矣,此不在退黄,而在疏肝透热,张锡纯镇肝熄风汤之用茵陈妙意即在此。以此方加减迭进,患者胁痛逐渐消失,夜寐安和,症情由此步入坦途。
(陈建杰医案,张晓东整理)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