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倦怠、溃疡、乏力、脾失

【医家】王嘉麟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倦怠、溃疡、乏力、脾失健运、脾气虚弱、湿热内蕴、舌质淡、脉细滑、苔薄黄、结肠炎、少苔、热毒、下血、湿热、纳差、内热、水肿、结肠、腹泻、脓血、
【内容】
于某,男,9岁。
初诊:1999年12月17日。
主诉及病史:腹泻伴黏液血便四月余,大便每日4~5次,曾于1个月前行结肠镜检查:直肠(肛内10cm范围内)见12个大型溃疡,每个直径为1.0cm,底红少苔,边缘水肿。病理:少许非特异性坏死组织。曾用“硫氮磺胺吡啶”、“艾迪莎”等药治疗,现每日大便上仍附着黏液血性物,伴纳差、乏力。家长述患儿喜好运动,贪凉。
诊查:面色?白,形体瘦弱,倦怠状,依偎于其父怀中。舌质淡,苔薄黄微腻,脉细滑。
辨证:湿热内蕴,脾气虚弱。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滞,健脾益气。
处方:白头翁6g秦皮6g二芍各6g川连10g木香3g吴萸4g煨葛根4g双花15g焦榔6g地榆6g土茯苓6g甘草3g 14剂。
二诊:1999年12月30日。服药后,大便每日1~3次,基本无血及黏液。上方加焦三仙各20g,鸡内金6g。服14剂。
三诊:2000年1月13日。现大便日一行,无脓血,饮食量有所增加,家人感患儿体力有些增强。
处方:白头翁6g秦皮6g二芍各6g川连6g木香3g煨葛根4g白术6g茯苓10g扁豆10g陈皮6g川楝子6g甘草3g 14剂。
四诊:2000年1月27日。近日大便成形,日1行,体力渐恢复,有玩耍之举。三诊方加太子参10g,继服14剂。
五诊:2000年2月14日。适逢春节,饮食种类稍杂,大便日2行,有少许黏液,但患儿体力恢复好。
处方:白头翁6g秦皮6g二芍各6g川连6g木香3g煨葛根4g白术6g茯苓10g炮姜3g焦楂10g甘草3g太子参10g 14剂。隔日1剂。
六诊:2000年4月13日。上药服完,至今已停药1月余,未有不适感,大便日1行,每日可进食水果(苹果、橘子)。
处方:白头翁6g秦皮6g二芍各6g川连6g木香3g白术6g茯苓10g山药10g焦楂10g甘草3g太子参10g 14剂。隔日1剂。
七诊:2000年5月25日。大便正常,体力基本恢复病前状态,已能参加体育课。
处方:白头翁6g秦皮6g川连6g木香3g白术6g茯苓10g焦楂10g太子参10g小茴香3g肉果6g甘草3g14剂。隔日1剂。症状平稳,服药以巩固疗效。该病例至今连续追踪两年,患儿家人告知未曾复发。
按语: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性疾病,易复发。本病例为9岁儿童,平素好运动且贪凉,为内热涌动、中焦受损之缘,脾失健运,水湿停留,“湿盛则泻”,故每日泻下多次且伴黏液,湿热互结停留于大肠,蕴久化毒,伤络则下血,见黏液血便;年少者长而未成,泻下4月余,气血生化不抵消耗,故乏力、瘦弱、倦怠、面白。治疗以清热解毒贯穿始终,目的是不留余毒,以防复发。1、2方中清热解毒(白头翁、双花、土茯苓)、利湿化滞(川连、秦皮、焦榔、木香)为主,使热毒、湿滞尽去;三诊开始加入健脾益气之品(白术、茯苓、扁豆、太子参)使脾气回复,增强运化能力;五诊后增醒脾开胃(焦楂、肉果、小茴香)使胃气开、食量增,促自身正常功能恢复,以巩固疗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