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囊肿、肿块、消毒、湿、

【医家】谢任甫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痰、囊肿、肿块、消毒、湿、痛、纳差、肿痛、虚、湿热壅滞、疼痛加重、癥瘕积聚、舌裂纹、胃阴虚、舌质红、胃下垂、积聚、老年、脉微、内消、纳少、苔薄、气瘤、壅滞、恶疮、压痛、泄泻、消积、臀痈、聚、疽、郁、
【内容】
彭某,女,72岁。
初诊:1970年冬。
主诉及病史:右臀部包块半个月,2个月前臀部不适,不以为意,近渐至坐卧困难,上月曾赴成都市某医院普外科检查,嘱住院手术,家属顾虑其年老,故就诊于中医。现症臀部包块日大,坐下疼痛加重,纳少,睡眠欠佳,二便正常。素患胃下垂18年。西医诊断:臀部囊肿(右)。
诊查:臀部肿块如鸭蛋大,红活高肿,小按则痛,但以手掩上不热。形长体瘦,面色?白。苔薄,舌质红,舌心裂纹。语声低怯。脉微涩。
辨证:湿热壅滞,气血凝涩,“热伤皮毛则痛,湿伤肌肉则肿”,老年体弱患此,而胃阴又虚,纳谷差,将成恶证。
治法:张仲景有“手掩上不热者为无脓”。应调脏腑致其疏通,和营卫无使壅滞,尚可内消以图之,治外顾内,泻实补虚。拟软坚化痰,解毒和血,除湿散风,兼养胃阴,以加味消毒汤为治。
处方:生牡蛎24g大黄4.5g当归9g僵蚕(酒炒)9g醋香附9g山药15g陈皮6g赤芍15g红饭豆24g红花6g炙甘草15g 5剂用水先浸泡药30分钟,武火煎开,文火煎40分钟,煎3次,取汁混匀,每日4次,每次120ml。
再诊:药后肿痛稍减,纳谷尚差。苔脉如前。守上方,去红花,加浙贝、谷芽各15g。5剂。
三诊:囊肿逐渐回缩,肿痛续减,纳差。守复诊方,减大黄1.5g,继进药10剂,每3日服2剂。
四诊:囊肿已回缩如中指头大。虽舌裂纹略减,而舌质尚红。纳谷仍差。再拟养阴益胃,佐以软坚、化痰、散风之剂。
处方:党参24g山药24g熟地9g当归9g赤芍15g升麻4.5g柴胡4.5g陈皮6g谷芽15g牡蛎24g大黄3g僵蚕(酒炒)9g醋香附9g浙贝15g炙甘草9g药后肿块消失,1971年春复查,无异常发现。1971年底来诊,诉左臀部又发生包块,不便坐卧。视之肿块如鸽蛋大,微肿压痛,以手掩上不热。再用消毒汤治之,两诊共服药12剂,囊肿完全消失。随访迄今,14年未发,健康状况良好。
按语:本症似属气瘤、臀痈(部分与疽的症状相似)、积聚、恶疮等范畴。消毒汤方药出自《丹溪心法》。原方:大黄、牡蛎、僵蚕等份,蜜丸。因患者年老纳差,胃阴虚,故改丸为汤,较易吸收。并注意大黄剂量,勿使泄泻。《本草纲目》谓牡蛎化痰软坚,清热除湿,并谓以大黄引之,能消腰以下肿;《神农本草经》记录大黄有破癥瘕积聚之功。《本草从新》谓僵蚕治风化痰,散结行经;近人则谓其有干扰素作用。加入香附开郁理气止痛,前人用醋浸炒,更能协同消积聚。浙贝母祛痰消块;当归、赤芍、红花活血;山药、陈皮养胃;清水炙甘草、红饭豆均能消肿解毒,用量虽较重,但不损气血,不动脏腑,其功尤捷。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