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郁、纳差、痛、肝胆湿
【医家】李兴培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黄疸、郁、纳差、痛、肝胆湿热、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脉细弦、皮肤黄、胁痛、乏力、舌苔黄白、湿热内蕴、小便深黄、黄白相间、肝脾肿大、胁下痛、瘙痒、恶心、麻醉、结节、脉弦、燥、湿、
【内容】
李某,女,31岁,已婚。
初诊:1977年2月2日。
主诉及病史:曾于1976年9月上旬罹急性黄疸型肝炎,经治愈出院。20天前全身瘙痒,恶心,纳差,尿色深黄,右上腹间断性疼痛,痛剧时向右肩部放射,住于单位医院。因黄疸继续加深,巩膜及全身皮肤深度黄染,大便呈白陶土色,即转诊并于1976年12月31日住入我院。
查体:血压90/60mmHg;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地中等;脾肋下1.5cm;墨菲征阳性。
尿三胆试验:尿胆红素阳性。肝功检验:黄疸指数300U,凡登白试验阳性,胆红素513μmol/L,锌浊20U,麝浊20U,麝絮“++++”,谷丙转氨酶196U,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诊断为梗阻性黄疸待查。入院后经抗感染及护肝治疗,罔效,乃于1977年1月12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肝脾肿大,胰腺头有一长约3cm的硬结节,快速病理切片证实,符合胆汁性肝硬化。术后又抗感染及护肝等,热退,黄疸指数160U,胆红素273.6μmol/L,其余肝功项目大致同前,遂邀李师会诊。
诊查:巩膜及全身皮肤黄而鲜明如橘子色,小便深黄,大便色白,干结难解,纳差乏力,右胁疼痛,舌苔黄白兼见略腻,脉细弦。
辨证:肝胆湿热。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处方:金钱草茵陈大青叶各30g白芍栀仁各12g郁金15g川连大黄各6g柴胡黄芩枳实厚朴各9g甘草3g 1日1剂服上方后,黄疸逐日减退,大便通畅转黄,纳谷增进,胁痛减轻。用药40剂,肝功检验:黄疸指数10U,凡登白(直接)试验阴性,胆红素17.1μmol/L,锌浊8U,麝浊8U,麝絮“++”,谷丙转氨酶28U,显著好转出院。出院后上方增损,断续服药80剂。因麝絮“++”延续3个月,加服黛矾散1个月,即明矾1份、青黛2份共为末,每次lg,l日3次,胶囊吞服,至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继以补气健脾、滋肾柔肝之剂疏调巩固。
处方:太子参焦白术茯苓制首乌菟丝子麦芽各10g橘皮6g丹参15g楮实子25g炙甘草3g断续服药两个月后,上方加吉林白参10g、三七6g、胎盘粉30g、郁金10g、山药45g、土鳖虫12g,按此比例制成蜜丸,每丸重10g。1日2~3次服,每次1丸,服药两个月,肝功正常。随访25年,多次复检肝功,皆系完全正常,康复如初。
按语:本例来势急骤,并为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胆汁性肝硬化。孙宏训《实用肝脏病学》载其临床病程“常为渐进性而不能恢复”,足见其非轻浅之疾。《丹溪心法》:“胁痛,肝气盛,木气实”。李师认为其右胁下痛、脉弦,皆肝旺之征,故以栀仁、川连、大黄、黄芩、白芍以清肝抑肝。巩膜及皮肤黄染,尿色深黄,纳差乏力,舌黄白相间兼腻,脉细弦,究系一派湿热内蕴,郁而不伸之征象,故投予金钱草、茵陈、大青叶、栀仁、川连、大黄、黄芩等大队清肝利胆、清热燥湿;柴胡、郁金、白芍、枳实、厚朴疏肝理气、开通郁结;甘草调和诸药。盖病机与方药合拍,故取效彰然。巩固疗效之于本例亦至为重要。该患出院后,汤、丸、散间进,移时半年余,诸症渐解,肝功能正常且尚巩固。其中原方增损服用以荡其余波,辅助其疏泄之权,即“祛邪务尽”;黛矾散清肝利胆,有退黄及防止黄疸复发之功,对有慢性肝功损害者,有促进肝功能恢复之作用,故而缠绵达3个月之久的麝絮“++”终于转阴;治肝当先实脾,肝肾同源,后期肝、脾、肾同治,汤、丸消息之,此全面兼顾,故疗效巩固。李师认为倘若肝功正常后巩固疗效措施不力,易致宿恙死灰复燃,前功尽弃。临床者于此不可不慎,亦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