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带下、郁、湿热、肝经郁
【医家】蔡小荪
【出处】蔡氏妇科流派临证精粹
【关键词】湿、带下、郁、湿热、肝经郁热、苔薄腻、脉细、烦躁、肝热、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脾失健运、乳房胀痛、水不涵木、肝郁、泻火、脾虚、积、燥、虚、
【内容】
徐某,37岁,已婚。
初诊 1995年7月4日。
去冬11月起,带下增多,色黄白相兼,下体气秽如足臭。经前烦躁,乳胀及背,大便间2~3日。苔薄腻,质偏红,脉细。此乃肝经郁热。治拟疏肝解郁,清热泻火。
柴胡4.5g 赤芍9g 丹皮9g 生地9g 云茯苓12g 女贞子9g 川柏9g 全瓜蒌(打)12g 泽泻9g 鱼腥草9g 生甘草3g
7剂。
熏洗方:
椿根皮15g 野菊花12g 野蔷薇12g荆芥穗12g 藿香叶12g
川柏12g 细辛3g
7剂。
复诊 1995年7月11日。
带下明显减少,下体气秽基本消失,大便已爽。苔薄腻、脉细。方既应手,原法进退。
柴胡5g 赤芍9g 丹皮9g 云茯苓12g 生薏苡仁20g 全瓜蒌12g
川柏9g 泽泻9g 鱼腥草9g蛇床子9g 生草3g。
7剂。
熏洗方同上,7剂。
〖按〗带下之病,因湿而起,病位在任带二脉及相关脏腑;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素有经前烦躁、乳房胀痛之症候,属肝气郁结之征象。肝郁化火,疏泄失常,下克脾土,脾失健运,故而湿热之气蕴积于下,任脉失司,带脉失约,见带色黄白,量多,其气秽臭。《傅青主女科》谓:“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本案所患,源于肝经郁热,治疗以疏理清解主之。柴胡既疏肝气,又散肝热;泽泻利水渗湿,清泄里热,以使郁火得解,湿热得消;肝郁犯脾,脾虚湿气下陷,故以云茯苓健脾渗湿,扶正祛邪;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湿热蕴郁,日久不愈,可以成毒,致使下体秽臭难当,黄柏性走下焦,清热燥湿解毒,配合鱼腥草、赤芍、丹皮清热解毒,效果更佳,共图止带除臭之功;肝肾同司下焦,女贞、地黄柔肝滋肾,以杜水不涵木之弊。对于此类带下病的治疗,可于内服药的同时辅以熏洗方同用。方中所用细辛,药性为温,似与清泄肝热有悖,然细辛具有外行孔窍、穿透肌肤之力,用之非但无碍疗效,反能引诸药行经,药效显著。内服外治,相得益彰,应效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