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嗳气、肝胃不和、胃脘痛

【医家】王翘楚
【出处】上海名老中医医案精选
【关键词】痛、嗳气、肝胃不和、胃脘痛、脉细微、苔薄黄腻、胃脘疼痛、胃炎、郁、慢性胃炎、失眠症、劳累、溃疡、胃痛、纳可、口腻、湿、燥、情志内伤、瘀热交阻、精神紧张、经久不愈、肝胃郁热、脾胃虚弱、制酸止痛、气滞血瘀、胃脘隐痛、肝气郁滞、时轻时重、时作时止、气机不利、胃溃疡、恶心、肝郁、嘈杂、不寐、口干、失眠、胃胀、苔薄、胃热、脾虚、胃病、滞气、嗜食、嗜烟、炎症、
【内容】
臧某,男,61岁。初诊2004年5月7日。
主诉:胃痛反复发作伴睡眠时好时差10余年。

近10年来因工作劳累时有胃脘疼痛,每因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劳累,或饮食不调反复发作,虽经多方治疗,症情依然时轻时重,且逐年呈加重趋势。胃镜检查: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浅表性胃炎。


现症:夜寐时差,好时睡6~7h,差则睡1~2h,常服艾司唑仑1~2mg,每晚1次。近来服用西咪替丁后胃顶胀疼痛、嗳气有所减轻,但仍有泛酸嘈杂、恶心,口干苦,纳食减少,大便日行,苔薄黄腻,脉细微弦。

中医诊断:不寐,胃脘痛。


西医诊断:失眠症,胃溃疡,浅表性胃炎。
辨证:肝胃不和,瘀热交阻。

治法及方药:平肝和胃,清热安神。仿柴胡疏肝散之意合金铃子散加减。
柴胡10g 煅龙牡30g 煅瓦楞子30g 蒲公英30g 八月札30g 郁金15g 延胡索15g 白花舌蛇草30g 姜竹茹15g 苏梗15g 天麻10g 钩藤18g 赤白芍(各)15g 焦栀子15g 黄芩15g 生麦芽30g 合欢皮30g 甘草6g 7剂

二诊(2004年5月14日)服7剂后胃痛明显减轻,仍有嗳气泛酸,睡眠仍时好时差,本周服艾司唑仑5次。纳可,大便日行,苔薄黄腻,脉细微弦。初见效果,再以原方续治。日1剂,连服1月。
三诊(2004年7月2日)近因饮食不当,胃脘疼痛又作,外院予山莨菪碱和法莫替丁等药,胃脘仍隐痛,嗳气频作,口腻,睡眠较前略差,每日服用艾司唑仑,大便偏干。苔薄黄腻,脉细微弦。

上方去苏梗、生麦芽、姜竹茹、郁金,加旋覆花10g、代赭石15g降逆和中,台乌药15g行气止痛,苍白术各15g健脾燥湿,蝉蜕6g、远志10g加强镇惊养心安神。14剂。
四诊(2004年7月16日)胃脘隐痛程度减轻,嗳气频作,时作时止,口腻感基本消失,大便转软。睡眠有所改善,服艾司唑仑次数减少,每周1~2次。苔薄黄腻,脉细微弦。患者睡眠及胃脘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再以上方出入。


去延胡索、苍白术,再加木香6g助台乌药行气止痛,黄芪30g补中益气。日1剂,连服6周。
五诊(2004年8月27日)胃胀隐痛嗳气泛酸基本缓解,未服艾司唑仑,睡眠基本正常,寐7h左右,精神较前振作。纳可,二便正常,苔薄,脉细微弦。

再以上方巩固治疗1月,并嘱其饮食节制,调情志。
【按语】患者长期慢性胃炎伴失眠,虽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其效果均不理想。《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卧不安则加重胃不和,反复发作。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胃镜检查,西医诊断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未能见效,可能是胃部炎症尚未彻底消除的原因,中医诊断归属于“胃脘痛”范畴。前人论述胃脘痛的病因多倾向于寒,如张景岳曾指出:“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惟一二。”然而当今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多为热证。因情志内伤,嗜烟酒,嗜食高粱厚味,导致胃黏膜损伤而成。胃与脾相为表里,脾胃又与肝关系密切。肝为刚脏,功在疏泄,若肝失疏泄,则肝气郁滞,气机不利,或肝胃郁热,继而克伐脾胃,引起肝胃不和或气滞血瘀。若病情经久不愈,脾胃功能进一步失调,则出现脾胃虚弱。依据本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肝胃不和是初诊时的主要矛盾,若只治脾胃而不治肝显然欠于周全,故应平肝和胃,清热安神为治。处方仿“柴胡疏肝散”之意合“金铃子散”加减。方中柴胡轻举疏达,疏肝解郁;天麻、钩藤、合欢皮平肝安神;芍药归经入肝,敛阴柔肝以平木亢,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调畅气机,二者相配是治疗木旺侮土、肝胃不和,胃脘痛的重要药物;黄芩、焦栀子苦寒以清解肝胃之热;八月札疏泄肝胆;煅瓦楞入肝胃经,可制酸止痛;蒲公英苦寒清热散滞气;白花舌蛇草清热解毒;苏梗宽中理气;延胡索辛散温通,行血中之气,气中之血,以理气止痛;生麦芽健胃和中增进食欲,上述方药针对肝胃不和病因病机,故获得良好疗效。在治疗期间由于患者饮食不当,致使胃脘疼痛、嗳气泛酸发作,遂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和中,乌药顺气降逆,行气止痛;苍白术健脾燥湿,从而胃脘痛缓解,嗳气泛酸减轻,胃热证候消失,脾虚肝郁成为主要矛盾,此时予健脾补中、疏肝、理气为治,加木香、黄芪等药。经过数月治疗后,症情明显缓解,睡眠亦恢复正常。

如今临床常发现不少失眠症患者伴有慢性胃病,反复发作,表现为“卧不安则胃不和”,治疗必须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方能奏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