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吐、虚、阳虚、脾阳不足

【医家】赵海仙
【出处】寿石轩医案
【关键词】痰、吐、虚、阳虚、脾阳不足、饮溢四肢、脾阳不振、右脉沉、左脉细、脉细、类中、咳逆、喘咳、抽搐、便秘、多疑、恼怒、痹痛、痰饮、头眩、无神、心悸、足肿、痰积、痛、
【内容】
命火,脾阳不足,饮食不归正化,遂变蒸而为痰饮。饮溢四肢,故左臂痹痛;饮停脘胁,故脘中作痛;饮入于肺,故咳逆不已。大便通则诸症悉平;大便秘则诸症悉剧。肺与大肠为表里,肺气通秘,皆视腑气为转移。脉细无神。延及日久,体虚症实,攻补两难。姑拟一方,以消息之。
南、北沙参各三钱 密炙桂枝一钱 川贝母一钱五分沙苑子一钱五分 蜜炙冬花三钱 半夏粉二钱 汉防己一钱五分陈橘皮七分 杏仁泥三钱 云茯苓三钱 竹根一钱五分四制于术七分
饮也者,水之为患也。其精气可以上输,而本性无不下流也。经曰:饮入干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夫水道既济,岂有留饮之患哉?自命火渐衰,不克胜水;脾阳不振,不克制水;肺失统治,不克输水。于是泛溢三焦,漫无节制。饮溢肺则喘咳,饮凌心则心悸,饮流四肢则手足肿,饮上升则头眩,饮流胁间则漉漉有声。此饮之为患也。如此兼之,饮食之浓腻,洋烟之薰灼,热与饮合化而为痰。于是蕴藏肝胆,则多疑善怯,甚则风动抽搐;留膈上,则懊不安,甚则恼怒无常;入心胞,则神识模糊,甚则数日而后解。平时吐胶痰,发时吐清痰,愈时吐浓痰,?此痰之变也。又如此右脉沉细且滑,左脉细数而滑。久则防其类中。所以时发时止者,痰尽而愈,痰积而发。所以夏季不及三春,夏至一阴生,阳虚之始也。但本饮标痰,上痰下饮,症实入虚,下虚上实。症热若此,攻补两难。温凉多禁,法当先治其标之痰,后治其本之饮;先清标之余热,后治本之阳虚也。鄙见如斯,高明以为何如?
苏子霜一钱五分 广橘红、络各六分 香附子一钱五分北细辛三分 法半夏一钱五分 川朴一钱五分,炒 射干片五分云茯苓三钱 杏仁泥二钱 西砂仁五分 旋复花五分,布包 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 枇杷叶三片 涤饮散五分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