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心慌、郁、冠心病、舌
【医家】陈瑞春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心悸、心慌、郁、冠心病、舌淡苔薄白、胸闷气短、舌淡红、胸闷、脉促、苔薄白、短气、胸痹、脉弦、脉缓、下肢轻度浮肿、虚、燥、夜寐多梦、气虚血瘀、心慌心悸、苔薄白腻、夜寐不安、心悸不安、心悸怔忡、心神不宁、黄白相间、舌淡暗、脉浮弦、脉滑数、脉细缓、舌暗淡、苔薄腻、自汗出、苔薄黄、老年、浮肿、苔淡、咳嗽、舌淡、劳累、气虚、鼻塞、舌胖、气短、口苦、瘀、痰、痹、
【内容】
张某,男,65岁,退休干部。
初诊:1996年10月9日。
主诉及病史:病者已确诊为冠心病,“房颤”。2年多来心慌、心悸不安,胸闷短气,活动后加剧。
诊查:夜寐不安,容易惊醒,醒后难以复睡,常自汗出,其汗黏腻。饮食、二便均正常,舌淡暗略青,苔薄白满布于舌,脉弦而促,左寸不足。
辨证:气虚血瘀、胸阳痹阻。
治法:益气通阳,方选桂枝甘草汤加味(实即参桂保元汤)。
处方:生黄芪20g生晒参15g桂枝10g炙甘草10g柏子仁10g丹参15g远志10g浮小麦30g每日1剂,久煎浓汁温服。
二诊:1996年10月28日。服上方15剂后,心慌、心悸减轻,仍有胸闷、气短,以午后4、5点钟为甚,夜寐仍欠安,食纳、二便均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腻,根部黄腻,脉促,右脉略弦。守上方加郁金10g,生龙牡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1996年11月11日。服前方15剂后,心悸,心慌末发作,午后偶有胸闷,劳累后可出现短气。夜寐尚安宁,饮食、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滑数,两寸偏沉。守原方加茯苓15 g,汉防己10g。每口1剂,久煎取浓汁温服。
四诊:1996年12月2口。服前方10剂后,人已感安和,唯夜寐欠安,容易惊醒,舌淡苔薄白,脉细缓(脉律齐)。
处方:生黄芪20g生晒参15g桂枝10g炙甘草10g柏子仁10g丹参15g远志10g郁金10g汉防己10g茯苓15g酸枣仁15g浮小麦30g每日1剂,久煎温服。
五诊:1996年12月15日。服上药10剂后,心慌心悸末发,胸闷气短减轻,夜寐亦安宁。但近日出现颜面轻度浮肿,行动则有轻度气逼,饮食、二便均正常,舌胖苔淡润。脉促,两寸不足。守上方加防风10g,白术10g,海桐皮15g。每日服1剂,浓煎分2次服。
六诊:1997年1月13日。前方已服20剂,心悸心慌一直未发,但午后仍有胸闷气短,颜面及两下肢轻度浮肿间断出现,精神无恙,近有鼻塞,轻微咳嗽。舌淡红,苔薄腻,黄白相间。脉缓有力,寸尺均不足。缘因体虚兼表,故在益气助阳中兼以宣肺解表。
处方:防风10g苏叶10g瓜蒌壳15g白术10g生黄芪15g生晒参15g桂枝10g炙甘草10g柏子仁10g生龙牡各15g茯苓15g汉防己10g酸枣仁15g海桐皮15g每日1剂,久煎浓汁温服。
七诊:1997年1月28日。服药半月病情稳定,唯今日清晨又发心悸心慌,心神不宁,面色浮红,口苦,夜寐多梦,舌暗淡,苔薄黄,脉促。视其症情,虚中有实,热有炎上之势。
处方:生晒参15g生黄芪15g炙甘草5g北沙参15g丹参15g苦参10g玄参6g柏子仁10g浮小麦30g酸枣仁15g郁金10g茯苓15g桂枝6g代赭石20g。
八诊:1997年2月1日。服3剂,心悸平定,自觉无任何不适。舌淡苔薄白,脉弦而促。视其病情稳定,仍恢复原方:防风10g白术10g生黄芪15g生晒参15g桂枝10g炙甘草10g柏子仁10g丹参15g浮小麦30g远志10g瓜蒌壳15g郁金10g生龙牡各15g茯苓15g汉防己10g酸枣仁15g每日1剂,久煎温服。
九诊:1997年2月19日。服上药半月,病情稳定,春节期间停药数日,病情未波动,心悸发作极少,饮食、二便、睡眠均正常,舌淡质偏暗,苔薄白,脉浮弦缓有力,偶见结代。
处方:生黄芪20g生晒参15g桂枝10g炙甘草15g丹参15g柏子仁10g郁金10g远志10g生龙牡各15g浮小麦30g每日1剂,或隔日1剂,久煎分2次温服。病者用上方间断服用近1年,病情稳定,1997年12月10日来诊随访,心悸心慌未复发作,其他均正常,脉缓有力,舌淡红而润。临床痊愈,继续观察。2000年3月8日来诊,病情稳定,这些年很少发作,偶尔发病,仍守上方服5~10剂停药,即恢复正常。
按语: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围,房颤隶属“心悸怔忡”,这两者在中医辨证均可归属胸痹证。对本病治法,笔者主张以补气为主,以通阳为先,不宜更多用活血化瘀药。因为凡冠心病患者均为老年,气虚是本,补气是首要的,以桂枝甘草汤为基础,加黄芪益气,消除胸闷气短极快,胸中大气运转如常,血行自然流畅,即气行则血行之理。桂枝甘草通阳温而不燥,故以此4药组成益气通阳方药,视病情加化痰药,加镇静安神药,加活血药(以丹参、郁金为好),使之补而不腻,温而不燥,行不伤正,是治冠心病的几全之策。笔者多年的摸索,经治病例甚多,是一条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