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郁、湿、烦躁、痹、阴

【医家】任应秋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风湿、郁、湿、烦躁、痹、阴阳两虚、烦躁不安、关节痛、逆气、咳嗽、下肢轻度浮肿、口干、欲饮、风寒湿邪、伤风感冒、关节疼痛、心悸不宁、小便短少、舌有瘀斑、心脏病、风湿性、不解、唇紫、发热、阳虚、咽干、胸闷、尿少、心悸、汗出、咳痰、喜按、脉无、痰咳、着痹、伤寒、干咳、痛、
【内容】
冯某,女,32岁。
初诊:1974年9月14日。
主诉及病史:临睡之前,阵发干咳,已历1个月,近来徐成痰咳,呼吸困难,颧唇紫绀,四肢关节疼痛,阵阵发热。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衰竭期。
诊查:脉来细数,偶有间歇,舌有瘀斑,时或心悸不宁喜按,汗出,胸部闷满,小便短少,下肢轻度浮肿,四肢关节常随气候变化而疼痛,咽干、烦躁,莫知所可。
辨证:证属肺痹心痹并发,此乃风寒湿邪先伤于皮肤而后及于肺,先伤于脉而后及于心所致。
治法:宜益肺强心以去风湿,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加味。
处方: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5g炙甘草12g郁金9g威灵仙18g茜草根9g豨莶草30g炙远志9g清半夏9g 3剂
二诊:9月20日。因服药后情况很好,故再服药3剂,心悸、胸闷、咳痰、关节痛等症状都减轻。脉仍细数,重按无力,间歇较少。惟阵阵烦躁不安,口干不渴。此乃心肺阴阳两虚之候,用茯苓四逆汤加味再进。
处方:茯苓30g白人参18g制附片9g炙甘草9g干姜6g丹参18g郁金9g威灵仙18g豨莶草30g 3剂
三诊:9月27日。脉搏已无间歇,紫绀亦渐退,烦躁减轻;惟小便仍少,下肢仍肿,时或咳嗽,关节痛,口干欲饮。心肺阳气已渐恢复,而风湿犹未尽除。再用五苓散加味,以渗湿祛风。
处方:桂枝9g生白术15g茯苓30g猪苓12g泽泻18g桑寄生18g五加皮15g半夏9g炙甘草9g生姜6g 3剂
四诊:10月3日。上方药共服7剂,所有症状已全部消失。钡餐透视左心房增大有改善,肺动脉干已不突出。心电图正常。拟甘姜苓术汤加味,继续扶心益肺、渗湿弭风,以巩固疗效。
处方:干姜6g炙甘草15g茯苓30g生白术24g桂枝9g泽泻12g桑寄生18g五加皮15g豨莶草30g威灵仙24g川郁金12g丹参18g川芎6g6剂,清水浓煎,去滓再煎,浓缩成膏状,瓶贮,每服1汤匙,每日服2次,开水送服。前后更方3次,共服药20余剂,最后×线检查,左心房增大有改善,心脏瓣膜病变确已控制,症状全部消失。10月6日出院,回家疗养,除服药膏外,嘱其注意起居卫生,防止风湿活动,尽量避免伤风感冒,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
按语:本例肺痹并发心痹,病情颇为复杂。初诊用茯苓白术益肺气,桂枝甘草汤扶心阳,郁金、茜草通心营,半夏、远志平逆气,复以大剂量威灵仙、豨莶草以祛风湿,致使心肺得补,营气通调,风湿邪气无以着痹。二诊时,烦躁不安比较突出,“阴不足以涵阳则烦,阳虚损而不宁则躁”,阴阳两虚之候显见,故用茯苓四逆汤主之,其方来自《伤寒论》:“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方用白人参、茯苓益肺阴,附子、干姜、炙草补心阳,丹参、郁金通营,威灵仙、豨莶草除风祛湿,故药后烦躁即减,脉无间歇,紫绀亦除。三诊时因小便仍少,下肢仍肿,风湿未尽,故重点在于渗湿祛风,方用五苓散加味主之。药以桂枝甘草汤继续扶其心阳,辅以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复以桑寄生、五加皮祛风,小半夏汤以平风湿引起之逆气。如是则心阳通、风湿去、逆风平,尿少、肢肿、咳嗽、欲饮诸症悉除而收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