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舌苔厚腻、脉濡缓、肠

【医家】王文济
【出处】王文济王文济杂病论治经验集
【关键词】湿温、舌苔厚腻、脉濡缓、肠鸣、高热、脉濡、伤寒、身热、矢气、消毒、湿、热重于湿、湿热并重、胸闷不舒、湿重于热、神志昏迷、肠出血、发热、胸闷、呕吐、苔腻、不解、谵语、温邪、
【内容】
陆某,男,16岁。
初诊 1982年9月23日
患者自本月14日起,高热持续不解,由当地卫生院转至本县传染病医院治疗,诊断:“肠伤寒”。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体温仍不清彻,午后仍有高热,胸闷不舒,食欲呆钝,大便呈黑色,脉濡缓,舌苔厚腻带黄,要求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属“湿温”。系湿浊蕴滞小肠,清浊不分之故也,治当泄热清肠。
清水豆卷12g 黑山栀9g 净连翘12g 淡竹叶9g 金银花15g


六一散15g(包) 香佩梗9g 香青蒿9g 赤茯苓12g 焙车前子12g(包)

炒大蓟12g 甘露消毒丹15g


3剂。

二诊 9月26日
体温较前下降,尚未清彻,胸闷较舒,食欲渐香,肠鸣矢气,小便色赤,病情较前略见好转,药已见效,莫更他章。

处方同前,去大蓟,加方通草3g。4剂。
三诊 9月30日


体温已清彻,午后已不发热,食欲较增,精神好转,仍有肠鸣矢气,大便已有5日不行,小便色赤,曾呕吐2次,脉濡缓,舌苔厚腻,总由腑气未通,湿温未化故也,再从前法,参以通便之品。
处方同前,去甘露消毒丹、方通草,加生首乌12g、肥知母12g。4剂。


四诊 10月5日

服上方1剂,大便已通,精神较好,食欲亦增,一般情况较前好转,唯大便又3日不行,脉濡,舌苔厚腻,再从前法治之。


处方同前,加火麻仁9g。4剂。
五诊 10月12日
体温已清彻旬余,大便亦已通畅,苔腻渐化,脉濡,食欲增加,夜寐亦佳,温邪已化,湿浊渐清,再当注意饮食,防其反复为嘱。

清豆卷12g 焦山栀9g 香青蒿9g 净连翘12g 淡竹茹9g

福泽泻9g 肥知母12g 香佩梗9g 赤茯苓12g 天花粉12g
生苡仁12g 焙车前子12g(包)
7剂。
【按】湿温,西医称为“肠伤寒”。以往属重恙,身热持续不清者将月,以致疹痞缠绵,重者神志昏迷,谵语频频,肠穿孔,肠出血,若不及时抢救,每年丧亡于此疾者,不计其数。自从西药氯霉素、诺氟沙星问世以来,死亡率有了很大减少,然也未能尽使其美,仍有死亡者,或身热持续不清者,上例即属后者。若能及早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当更为显著。中医对本病有其独特的传统经验,按中医理论辨证,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余邪未净,湿温变证之分,在治疗上,若能早期清除肠内浊邪,可使病程缩短,所以古人有“湿温泻不嫌早”的说法。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