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痛、干燥、肿胀、口燥咽

【医家】杜怀棠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燥、痛、干燥、肿胀、口燥咽干、下冷、口干、类风湿关节炎、目涩、口咽干燥、足关节痛、心烦、痹、脉沉细无力、关节肿痛、舌红苔薄、气阴两虚、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大便溏薄、舌质暗红、食少纳呆、肢倦乏力、大便干结、心悸失眠、容易感冒、结膜炎、关节痛、舌暗红、脉细弦、苔薄腻、脉沉细、烦心、风湿、痹痛、感冒、急躁、脉痹、面黄、气虚、溲黄、畏寒、温燥、心悸、内伤、虚、瘀、
【内容】
蔡某,女,44岁。
初诊:2000年3月6日。
主诉及病史:口燥咽干目涩已5年多,近1年加重,并伴有手足关节痛。病起于1995年初,开始觉口干少津液,饮水后略轻,阵阵心烦急躁,易发脾气,后口干加重伴咽燥,两眼亦干涩,缺乏唾液、泪液,皮肤亦干燥,手指关节痛,时心悸失眠,曾自服草珊瑚、藏青果含片,六味地黄丸、柏子养心丸等中成药,效果不显,于1995年底至1996年初,先后到北京铁路医院及协和医院就诊,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用激素及止痛镇静等西药系统治疗,但疗效不理想。于2000年3月6日来中医门诊。当时主症:口燥咽干目涩,唾液泪液很少,心烦心悸,肢倦乏力,手足关节肿胀疼痛,指节屈伸不利轻度变形,夜难入睡、腰以下凉有冷风吹感、食少纳呆,大便干结,小溲黄少。
诊查:体瘦面黄不华,手指二三指节肿胀变形,手足凉,舌质暗红、苔燥少津,脉沉细无力而数,血沉45mm/h,类风湿因子(十),抗核抗体测定(+),抗双链DNA抗体25.7%(正常<20%),C反应蛋白57.8μg/ml(正常<5),免疫球蛋白G测定19.01g/L。现每天服泼尼松40mg。
辨证:气阴两虚,阴津失布,络脉痹阻,关节肿痛。
治法:益气养阴化瘀通络。
处方:生黄芪30g北沙参30g天麦冬各20g生熟地30g当归10g白芍15g五味子6g山药20g淫羊藿15g炮附片10g炙甘草10g威灵仙12g茯苓15g木瓜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0年3月13日,药后自觉口咽干燥减轻,精神体力亦有好转,唯大便溏薄,日2、3次,畏寒腰以下冷感如旧,手足关节痛不减,继以前方加陈皮10g,炒白术12g,水煎服14剂。
三诊:2000年4月2日,上方又服14剂,自觉口咽干燥续减,两目不涩似有泪液,手足关节肿胀减轻,但仍有酸痛,心烦好转,夜眠渐安,腰以下冷感亦轻,大便软,日1、2行,舌暗红,苔薄腻,脉沉细转缓,效不更法,前方去山药、五味子,加桂枝10g,乌梅10g,以增通络开痹,酸甘化津之力。生黄芪30g北沙参30g天麦冬各20g生熟地各30g当归10g白芍15g桂枝10g炮附片10g仙灵脾15g威灵仙12g茯苓15g炙甘草10g炒白术12g陈皮10g乌梅10g木瓜15g14剂,水煎服,每两天服1剂。
四诊:2000年5月4日,坚持两天1剂,证情基本稳定,口、咽、目干燥已明显好转,手足关节肿胀近消,疼痛亦轻,腰以下冷感已消失,精神好,夜眠安,食便转常,舌红苔薄,脉细弦,考虑气阴渐复,络脉转畅,即将进入炎热夏季,减少原方辛热温阳药剂量,改桂枝5g、炮附片5g、仙灵脾10g,继服2日1剂。每天增加户外散步,进行适度的功能锻炼。
五诊:2000年9月6日,整个夏季,坚持服汤剂,证情稳定,口燥咽干目涩情况基本消失,有时关节作痛、食眠二便如常,精神好体力增,要求服丸药,故即以三诊处方10剂,配蜜丸,每服6g,1天3次。于2001年3月5日复诊,近半年一直服用丸剂,证情仍属稳定,干燥、痹痛主症基本没有波动,既往秋冬季节非常容易感冒,随之证情加重。去冬今春一次感冒也未发生,证情稳定,说明全身情况明显好转。继续服用丸剂,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也定期到西医院就诊,在两位大夫指导下,逐渐减少泼尼松用量。2003年11月9日家访:近两年多,患者坚持服用中药丸剂,自今年7月以来,泼尼松6.25mg/d,甲氨蝶呤6片/周,萘普生2片,3次/日,证情基本稳定,除变形手足关节疼痛外,其他无明显不适。
按语:本案西医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系属自身免疫性疾患。其临床特征是口干、眼睛干涩性角膜结膜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症状。从临床表现来看,与中医的内伤燥病、痹证等相类。“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医学正传》有“夫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不能荣养百骸故也。”治疗皆本着燥者润之、虚者补之的原则,选用滋燥养荣之方。本案既有阴血耗竭,又有阳气虚衰,故治以人参固本汤,阴阳气血双补。方中未用人参恐其温燥,改用北沙参配麦冬滋养肺胃阴津,二地与天冬柔养肝肾阴血;加用黄芪、术、苓配归、芍,可益气生血活血并滋其化源。另据中医阴阳互根、阴阳气化之精义,本方在运用大量滋阴养血药同时,始终加用桂枝、附子、仙灵脾等补阳温阳,以取阳中求阴、阳生阴长之意。另外威灵仙、木瓜通经活络止痛;乌梅、甘草酸甘化津以生阴。全方标本兼顾,阴阳气血并调,故疗效较好。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