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咽痛、虚火、肾虚、脾

【医家】董廷瑶
【出处】董廷瑶医案
【关键词】口疮、咽痛、虚火、肾虚、脾虚、阳虚、虚、舌淡苔白、虚火上浮、面色不华、面色萎黄、脉沉细、舌质淡、气不足、纳差、低热、吐泻、胃虚、
【内容】
闵某,男,10岁
初诊(1975年2月20日)
口疮已一年余,时有低热起伏,咽痛怕冷,面色不华,胃纳欠佳,大便稀软,小溲通长,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阴火上腾,治以温养敛火。
细辛1.8克 干姜2.4克 黑 附片4.5克
生甘草3克 生熟地各15克 麦冬9克
白芍9克 牡蛎18克(先入) 乌梅4.5克


四剂
二诊(2月24日)
口疮初敛,咽痛已止,胃纳稍动,舌质淡白,再以温阳。宗原法出入。
上方去细辛,加党参9克,五剂。
后又续进七剂。
三诊(3月10日)
口疮已和,纳佳便调,自感畏冷,面色萎黄。是为禀弱本虚,当以温养脾肾调扶之。
熟地15克 附片4.5克 干姜3克
桂枝3克 党参6克 焦白术9克
乌梅6克 牡蛎24克(先入) 白芍9克
生草2.4克

七剂
药后诸症均安。
【按】口疮之虚证,有阴亏与阳虚之别。阳虚之口疮,又有脾虚、肾虚的不同。肾虚火浮者附桂主之,尚为人知;脾虚阳泛者,理中主之,则较少见。后者前贤曾屡论及,如陈飞霞指出:“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若吐泻后口中生疮,亦是虚火,理中汤。”尤在泾亦谓:“盖土温则火敛……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作为口疮。”本例之病机似更复杂,其纳差便软为脾虚,而咽痛溲长又为肾虚,故认为是脾肾阳弱,虚火上浮。初方时附、辛、地与姜、草同用,温养脾肾,药后咽痛即止,而口疮初敛;故去辛加参,稍增其补益中土之力,药后口疮亦痊。余如麦冬善清虚火,牡蛎镇纳浮阳,白芍、乌梅两调肝脾、摄阳和阴,也是重要的辅佐之品,故三诊而年余之疾霍然如脱矣。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