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湿热、烦躁不安、腹泻、

【医家】杨甲三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湿热、烦躁不安、腹泻、腹胀、吐泻、吐、舌质淡红、发汗解表、脉细微数、皮肤干燥、舌苔黄白、余热未清、舌质偏红、湿热困脾、四肢欠温、身倦乏力、清阳不升、脉细数、口渴、肠鸣、唇干、有汗、发热、音低、下痢、寒燥、外感、呕吐、苔白、病后、下利、
【内容】
杨某,男,1岁。
初诊:1990年8月。
主诉及病史:患儿突然腹泻3天,大便次数较多,日泻十余次,呈蛋花汤样稀便,气味腥臭,尿量减少;伴有发热38~39℃,有汗不畅,口渴善饮,烦躁不安,时有呕吐。病后曾在外院服用抗生素、止泻剂等药物治疗无效,而来我院就诊。
诊查:神志尚清,精神委靡,烦躁不安,身倦乏力,面色苍黄,唇干色红,眼窝轻凹,心音低钝,腹胀肠鸣,皮肤干燥,弹性稍差,四肢欠温。舌质偏红,舌苔黄白,脉细数,指纹暗红。
辨证:证属湿热困脾,兼感外邪,升降失调。
治法:治以清暑化湿,升清降浊以止泻。
处方:葛根9g黄连3g茯苓10g藿香10g银花炭10g木香3g苏梗6g六一散6g
二诊:服上方药3剂后,诸症悉减,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日泻两三次,大便性质基本恢复正常;尿量增多,精神好转,仍略有轻度腹胀,食纳欠佳。舌质淡红,苔白微黄,脉细微数。尚有余热未清,在原方基础上加强健脾调中之功。
处方:藿香9g木香3g葛根9g黄连3g茯苓9g砂仁3g六一散6g焦楂9g服上方药2剂后,诸症悉除,病愈。
按语:湿热泻多发生于夏暑季节,暑必夹湿,故在治疗中应首先辨清湿与热之偏胜,并且应该突出清、化、利之三法。葛根芩连汤是为热移大肠而利者所设,有苦寒清热止利之功,突出一个“清”字,多用于热胜者;藿香正气散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和胃之功,可使脾运湿化而泻止,治疗中突出一个“化”字,临床多用于湿胜者;而五苓散是针对早期湿热泻而立,突出一个“利”字。因此,临床应该辨证准确,选药精良。此外还应注意,湿热泻为下利而非下痢,不宜过用苦寒燥湿之品,应注重“湿非温不化”的理论,其用药及用量宜轻不宜重,因重则有伤脾阳之弊。湿热泻多兼外感,这一点也不可忽略,在选方用药中,适当配以解表之品,以达到表里和、气机调畅之目的。本例患儿为湿热泻,吐泻俱作,胃之浊阴不降则吐,脾之清阳不升则泻。因此,治疗中应用升清降浊法使脾胃和、吐泻止,故用葛根、藿香、木香升清气而止吐;茯苓、六一散降逆利湿而止泻;并且选用苏梗、银花炭之发汗解表、理气和中作用,共同达到解表和里、调理气机,以达到升清降浊之目的;此即为表里兼顾之法,使邪祛正安。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