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湿温、身热、寒热、脉滑

【医家】俞道生
【出处】俞道生医案
【关键词】湿、湿温、身热、寒热、脉滑数、舌苔黄、腹痛、湿热、白疹、疟、脉滑、郁、吐、虚、痛、脉虚数、舌根、舌光、热中、劳复、湿痰、便泄、食复、耳聋、口渴、痰粘、温邪、积、脉弦细滑、舌根苔黄、寒热往来、寒少热多、阳明湿热、口渴引饮、余邪未尽、余邪留恋、咽干口燥、肺气不宣、舌苔黄腻、脉细数、脉细软、脉弦数、苔微黄、苔根黄、舌干绛、咳嗽、不解、齿黑、便溏、呃逆、黄昏、滑数、汗多、寒中、膈中、唇焦、舌红、胀满、音哑、阳虚、咽痛、虚火、心烦、下午、脘闷、日暮、暑湿、脉软、舌黑、中气、舌干、热病、气逆、疟疾、满闷、脉数、溏泄、
【内容】
姑娘。脉来弦软,舌根苔黄腻,湿邪郁久蕴酿成温,流连脾胃之间,阻塞升降之道,始有寒热类疟,继则寒少热多,热不遽清,入暮尤甚。胸腹发现白疹,大便欲解不通。脘中满闷者,浊邪蒙蔽清阳也。耳聋失聪者,湿热上蒙清窍也。此皆湿温所有之证,湿为粘腻之邪,温乃化热之渐,互相溷合,所以一时最难廓清者也。但此热因湿邪蒸酿而生,故欲去其热,安得不先去其湿邪?况素体湿痰,病邪尤易滋蔓,兹拟化湿为主,清热佐之,使其热势分清,仍转疟疾,庶有向愈之机。
米泔制苍术4.5克 制半夏4.5克 块茯苓9克 制川朴4.5克
原滑石9克 新会皮4.5克 福泽泻6克 焦瓜蒌9克白杏仁9克 广藿香9克 白蔻仁1.8克,后入 鲜佛手4.5克引鲜佩兰20克,后入
复诊:湿温证,大便先通,伏邪自里还表,身热得汗而解,诚佳?境也。但脾胃膜原之间,余邪无不留亦,一时遽难廓清,脉右尚弦,舌根黄腻苔未化,是其明证也。且湿痰之质,中气素亏,湿偏太阴居多,而太阴为卑监之土,宜刚不宜柔,再拟调中健脾,化其余湿。饮食起居,诸宜谨慎。自来夏秋之病,余邪未清,最怕劳复、食复,古人谓病每加於小愈,岂虚语哉。
处方同前,除滑石、瓜蒌、豆蔻、鲜佩兰,加川桂枝1.5克生谷芽12克 省头草4.5克 带壳砂仁3克,后入改藿香为广藿梗9克
三诊:湿温重浊之邪,逗留脾胃,盘踞膜原,一时本难清澈。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脾胃既病,营卫失调整,膜原为三焦之门户,实人之半表半里也。故身热已清,疹点既化之后,续发寒热,发时虽无定期,而形颇类乎疟,寒则战栗,热则汗多,纳谷仍呆,胃为湿困,消化乏其功用也。脉弦细滑,舌苔黄色复布,伏邪从中外达,吴又可谓有九传之变,即此类耳。再拟和中化湿兼调营卫。
处方同前,除白杏仁、省头草、泽泻、鲜佛手、加炙知母9克杭白芍4.5克 银柴胡1.5克 淡水姜二片 煨草果3克粉猪苓6克 改米泔制苍术为苍白术各3克。
周男。温邪挟内伏之湿,互相酝酿,弥漫于肺胃两经,一时骤难外达,身热虽经得汗,脘闷,心烦,咳呛痰粘,声嘶音哑,甚至湿热熏蒸,肺胃失司清肃,由养生路循经上达,咽间糜腐发生,邪由肌肉而外达皮毛。胸前白疹约略,可知邪尚郁遏,留连于膜原、脘膈之间,肺气不宣,胃气不降也。脉左弦滑,右弦细,舌苔黄垢且腻,其厚异常,伏邪蕴积之多,是其明证,病势危险已可概见矣。先拟宣化透达其邪,第恐敌势方张,非一剂所能可平耳。
姜汁炒川连1.2克 白杏仁9克 块茯苓9克 广藿梗9克原滑石12克 大豆卷9克 连翘壳9克 梗通草4.5克制苍术4.5克 新会红4.5克 制川朴4.5克 佛手柑2.4克制枇杷叶三片,去毛绢包
复诊:投清宣温化之剂,温势于蕴之湿,渐得外泄,而肺胃气液因之受伤,身势虽轻,咽干口燥不能引饮,饮即呃逆频频,盖津液被烁,而胃中湿浊之邪,逗留未尽,胃失下降之故也。脉细软数,舌苔黄腻,剥落而转干绛。咽间糜腐亦然,咳嗽痰粘,问或带血,病势尚在险途,再拟清肃肺气。
处方同前,除姜川连、广藿梗、原滑石、连翘壳、制苍术、新会红、制川朴、佛手柑,加北沙参9克 旋复花6克,绢包梨汁制半夏4.5克 代赭石9克 益无散9克,绢包 金石斛9克净银花6克 鲜竹茹4.5克
三诊:温邪挟湿,蕴而化热,肺津胃液。因之大伤,身热大势虽平,咳呛气逆,咽间糜点续发,吐纳不舒,盖阳明湿热熏蒸,由养生路循经而上,肺失肃降之司,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正当其冲也。至于夜寐少安者,良以热中有湿,湿虽化火,终属阴邪,阴邪旺于阴分,扰攘于胃,胃不和,则卧水安也。脉右滑数,左细软,舌光绛而干,气液内耗,余热留恋之征,清之化之。更参以保养气阴,乃剿抚兼施,标本并治之法,当退避三舍矣。
处方同前,除梨汁制半夏、代赭石、梗通草、益元散、金石斛、大豆卷、鲜竹茹、枇杷叶,加茯神6克 鲜石斛12克 真川贝4.5克冬瓜子18克 淡黄芩4.5克 天花粉9克 黑山栀9克生甘草1.5克
四诊:津液因热灼伤,一时骤难回复,温热余威之气,由肺胃以升腾上焦,咽间色红,糜点续发,吐纳哽痛,咳呛频频,脉右弦软而数,舌光绛见干,盖有形之津血消耗既多,血属阴,阴亏则虚火内炽热使然也。昨进养阴清化法,颇合病机,再宗原方进步,至於饮食起居,诸宜加谨。
处方同前,除北沙参、白杏仁、茯苓神、冬瓜子、淡黄芩、黑山栀、加西洋参4.5克,另煎冲入 西瓜翠衣9克 京元参9克 麦冬9克 细白薇4.5克 鲜生地18克 加鲜芦根60克 煎汤代水
五诊:投大剂清养之后,咽痛渐减,余热较清,而胃液肺津尚未回复,胃中冲和之气,亦失运行,积食不消,膈中胀满,失司故也,脉软而数,舌干绛,暂拟和化,为一时权宜之计。 东西洋参各1.5克 焦蒌壳9克 全福花6克,绢包
新会白4.5克 炒银花6克 代代花15克 真川贝4.5克生谷芽12克 鸡内金9克 川石斛9克 冬瓜子12克鲜竹茹4.5克
六诊:肺胃津液渐回,而中焦冲和之气,因病而伤,气属阳,阳虚则饮邪内动,上凌于肺,肺失输化之司,咳吐清涎,胸膈作痛,脉滑软,再拟小建中汤加减,调气化饮,俾饮去则咳自平矣。
处方同前,除西洋参、焦蒌壳、全福花、银花、代代花、川贝、谷芽、冬瓜子、鲜竹茹。加蜜炙桂枝1.5克 土炒白芍4.5克生白术4.5克 块茯苓9克 益智仁6克 水炙草1.5克宋半夏4.5克 佛手花2.4克 引带壳砂仁3克,后入 炒谷芽12克
七诊:肺胃气液两伤,膈间尚有留饮,气为饮阻,肃降无权,咳呛缓而未除,气从上逆,至于胃纳无味,良由消化之机,犹未恢复也,脉滑软,再以理肺养胃兼化其饮。
处方同前,除桂枝、土炒白芍、益智仁、水炙草、川石斛、佛手花、炒谷芽,加甜杏仁6克 旋复梗6克 炙冬花4.5克西洋参2.4克改东洋参2.4克 沉香0.9克同炒 杭白芍4.5克盐水炒新会白改为新会皮4.5克 带壳砂仁改为缩砂仁1.5克,后入
林男。身热得汗不清,入暮尤甚,口渴引饮,两耳失聪,前板齿结瓣色黄,目视昏花,白疹发现,胸腹居多,脉滑数而大,左右两部皆然,舌苔黄边尖红,暑湿蕴于脾胃,酿成湿温之疴,浊邪蒙三焦,清阳失其开展,湿热混淆,一时难清澈也。拟以清热化湿,相辅而行,俾得热自外宣,湿从下渗,庶几邪有去路,籍以转安为善,幸何如之。
真川连1.2克 白杏仁9克 原滑石9克 广藿梗9克?炒苍术4.5克 生石膏12克 炙知母4.5克 块茯苓9克福泽泻6克 梗通草4.5克 制川朴4.5克 黑山栀9克引鲜荷叶2角 鲜佛手4.5克
复诊:身热尚未廓清,迄下午尤甚,白疹胸腹密布。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至阴,湿温蕴热究属阴邪,阴邪旺于阴分,况申酉阳明主气之时,邪居其经,至日暮而病势使然也。脉数,舌苔黄,再以清化,必得寒热分清,转如疟状,方许无虞。
处方同前,除苍术、石膏、知母、川朴、山栀、鲜荷叶,加白蔻仁1.5克,后入 生苡仁12克 炒车前9克 大豆卷9克 省头草4.5克 鲜荷梗尺许
三诊:身热虽有间断,热势为时甚长,两耳仍聋,杳不思纳,中焦所蕴之湿热,由脾胃而直趋大肠,大便因之溏泄,胸腹白诊续发,粒细而多,可知湿温粘腻之邪,尚未清澈也。脉滑数空大,舌根黄,正气拖虚余邪留恋,再拟清化之中兼顾其本,庶不致元气与邪俱匮,而免变端。
西洋参4.5克 云茯苓9克 广藿梗9克 香青蒿4.5克大豆卷9克 绿豆衣9克 生米仁12克 福泽泻6克益元散9克,包 引鲜荷叶2角 带壳砂仁3克,后入
四诊:湿温证大势渐平,常热转为间歇,耳聋依旧,纳谷仍呆,盖病经一月,正气拖虚,脾胃湿浊之邪,郁遏既甚,正如剥蕉抽茧,层出不究,热势骤难廓清,胃气所以难复也,脉滑软,舌苔浮黄,病情虽有转机,未许全恃无恐,惟此时之热,大半因湿蕴而生,故欲去外者,安得不先去湿于内耶?再拟扶元化湿为主,清热佐之,至于饮食起居,极宜谨慎,自来三时热病,最怕食复,劳复,方书再三垂诫,非臆说也。
吉林参须2.4克 广藿梗9克 白茯苓9克 炒白薇4.5克焦米仁12克 福泽泻6克 焦谷芽12克 带壳砂仁3克代代花15克 鲜佛手4.5克 制半夏4.5克 新会皮4.5克?引枇杷叶3片,去毛绢包 饭蒸荷叶1角
孙孩。湿温化火,深入下焦,肝肾阴津,劫烁殆尽,里热不解,神识昏沉,脉左细数,右伏,舌干缩,唇焦齿黑,病势达其极点矣,勉拟仲景黄龙汤加减,以图侥幸。
西洋参4.5克 鲜生地18克 生锦纹6克 生甘草1.2克元明粉9克 天花粉9克 净银花9克 湖丹皮6克 炙鳖甲12克生白芍4.5克 引生萝卜2只
复诊:投仲景黄龙汤加减,大便解而色黑,神识较清,右脉已出,颇有转机之象,惟龈焦舌黑依然,热势燎原可见,脉细数,病情尚在险途,无虞难许
乌犀角1.2克,磨冲 鲜生地24克 生白芍4.5克 湖丹皮6克生石膏24克 北沙参9克 天花粉9克 真川连1.5克 净银花9克 黑山栀9克 生锦纹9克 生甘草1.2克 引鲜竹叶30片
三诊:进急下存阴,大凉清火之剂,热势渐清口渴,咳呛,小汤蕴热,腹痛,便溏,脉滑数,舌苔转黄苔,再拟清化。
北沙参9克 净银花9克 炒黄芩4.5克 白杏仁9克冬瓜子12克 玉桔梗2.4克 大豆卷9克 块茯苓9克焦薏仁12克 益元散9克、包 引枇杷叶3片,去毛绢包
四诊:进清化后,热势虽轻,腹痛频仍,咳呛,口渴,脉滑数,舌红苔微黄,余邪未尽,肺胃大肠之气尚未调达也。
处方同前,除黄芩、杏仁、大豆卷、益元散、加真川连0.9克真川斛9克 生白芍4.5克 焙车前9克
五诊:腹痛,便泄日有十余行,寒热往来,言语错乱,脉弦数,舌苔尖红,胃肠浊邪留恋,骤难清澈也。尚在险中,未敢妄许无事。
处方同前,除北沙参、川石斛、生白芍、玉桔梗、生苡仁,加银柴胡2.4克 广木香2.4克 白头翁4.5克 西秦皮4.5克 福泽泻6克 白杏仁9克 生紫菀4.5克 冬瓜皮15克 改银花为炭6克
六诊:寒热渐轻,腹痛便泄如故,脉虚数,舌苔根黄,小肠间尚?有余邪,从中扰攘气血,滞而不调也,再拟清化。
处方同前,除银柴胡、川连、白头翁、秦皮、冬瓜皮、银花炭、杏仁、紫菀,加广藿梗6克 焦谷芽12克 土炒白芍4.5克焦薏仁12克 炮姜炭1.5克 带壳砂仁3克,后入 炒黄竹茹4.5克
七诊:寒热分清,有似乎疟,痛泻皆止,纳谷渐充,盖湿虽化热,究属阴邪,始病热中,未传寒中,故投以温和,颇觉见效,脉虚数,再宗原法进治。
处方同前,除谷芽、木香、冬瓜子、车前、苡仁、竹茹、加焦白术4.5克、川桂枝1.5克 制半夏4.5克 新会皮4.5克 煨草果4.5克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