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结石、胆囊炎、瘀、痉、

【医家】徐景藩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痛、结石、胆囊炎、瘀、痉、胆石症、郁、积、胆囊结石、胸脘痞闷、络脉瘀阻、舌苔薄白、饮食减少、气血瘀滞、少神、不解、口干、脉微、嗳气、热利、湿热、食滞、胃痛、胁痛、乙肝、气滞、湿、
【内容】
林某,男,58岁。
初诊:1991年1月23日。
主诉及病史:病起于1990年10月1日。因饮食荤腥肥腻过多,心下疼痛甚剧,当即去某院急诊,经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经抗感染、解痉止痛等多种药物治疗,剧痛得缓,但以后仍不时发作。痛位于心下及偏右胁下,胸脘痞闷且胀,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口干不渴,大便通畅。近1月来剧痛时作,持续服中药,并用抗生素,且常用非那根、阿托品、654-2,甚至用杜冷丁等,效果不著。
诊查:两目少神,巩膜不黄,但较混浊;舌苔薄白,舌下络脉微紫。两脉均呈细弦,关部弦象明显。剑突下按之不适,按重则痛。血、尿、粪常规检查结果正常。肝功能、蛋白电泳、血淀粉酶等均在正常范围,乙肝抗原抗体均阴性。B超检查为胆囊炎、胆石症。胆囊长12 cm,宽3.3cm;多发性结石,最大一枚2.1cm×1.4cm。CT检查提示胆囊结石、胆囊颈部有结石嵌顿,肝、胰、脾未发现异常。
辨证:病属胃痛、胁痛。病位在肝、胆与胃。病理因素由于食滞、气滞、疏泄失常,络脉瘀阻,胆府湿热蕴久成石。曾用大剂清热祛湿之品,然结石既有嵌顿,因其气血瘀滞不通,疼痛不解。
治法:行气化瘀,散结通络。
处方:苏梗10g炙柴胡10g炒白芍30g香附10g佛手片10g炙鸡内金10g麦芽30g王不留行10g蜣螂10g川牛膝10g通草3g生甘草5g每日1剂,2次煎服。上方服3剂,心下及右胁下疼痛逐渐减轻,未见剧痛发作。续服药5剂,疼痛控制,饮食渐增,已不再需用阿托品等解痉镇痛药物。药既对症,原法续治。方中王不留行改为15g,并加入皂角刺10g、炙甲片15g、玉米须30g、芦根30g,去川牛膝。每日1剂。服上方至4月下旬,疼痛未发作,饮食起居如常,精神亦渐恢复。B超复查,胆囊炎征象改善,胆囊体积长9cm,宽3cm,结石最大一枚仍为1.9cm×1.3cm。
按语:本例脘胁疼痛甚剧,原来每日均需用解痉止痛剂,而且逐步升级。一则有一定的副反应,患者甚感不适;二则多用而产生耐药性,杜冷丁又易成瘾。自服上述方药后,疼痛逐渐缓解,不再需用注射剂,说明中药内服有良好的作用。患者已服多剂清热利胆、理气、通腑方药(如金钱草、海金沙、广郁金、大黄、广木香、青皮、陈皮等)均为类似疾患常用有效之品,然病人痛剧不减。结合痛久入络之病机,参考物理仪器检查结果,故改用行气化瘀、散结通络治法。苏梗、柴胡、香附、佛手行气疏肝;王不留行、蜣螂、鸡内金、通草化瘀散结通络;重用白芍以舒孪缓急,牛膝取其通瘀达下;以后复加入玉米须、芦根,取其甘淡、甘凉以助通利经隧之水液;皂角刺、炙甲片散结攻坚。通过治疗,结石虽仍存在,嵌顿已解,胆囊炎症及郁积征象已获改善。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