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利、急性黄疸型肝炎、

【医家】六惠民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湿、热利、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舌苔薄白、恶心、烦躁、惊悸、湿热、肝胆郁热、肝胆湿热、脉细略数、舌苔黄、厌油腻、白睛黄、白睛、欲吐、脉缓、脉细、干呕、压痛、发热、肝大、积、疸、
【内容】
刘某,男,4岁。
初诊:1957年3月11日。
主诉及病史:七八天前,发现患儿烦躁,睡眠不沉,易惊悸,发热,不愿进食,厌油腻,闻油味即恶心欲吐,尿色深黄似茶。赴医院检查,肝大肋下一指,有压痛。化验肝功,脑磷脂絮状试验(+++),麝草酚浊度试验10单位,黄疸指数30单位,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采用保肝治疗,1957年3月11日邀刘老会诊。
诊查:白睛轻微黄染,舌苔黄而略厚,脉细略数。
辨证:肝胆郁热,脾为湿困。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健脾。
处方:柴胡3g 茵陈9g 赤小豆6g 龙胆草1.5g 苦参3g 山栀3g 淡豆豉 6g橘络6g 钩藤6g 白术6g 白豆蔻3g 茯苓皮3g 神曲6g 灯心1.5g
二诊:4月5日。服上方药10余剂,体温正常,烦躁、惊悸等症消失,恶心、干呕减轻,饮食仍差。近日复查,肝肋下刚触及,脑絮(++),黄疸指数10单位,舌苔薄白,脉细、数象已减。热象减轻。原方去山栀、豆豉、钩藤,加山茱萸6g、大枣3枚。
三诊:4月17日。又服药10余剂,饮食睡眠均恢复正常。检查,白睛黄疸已退清,肝肋下未触及,肝功恢复正常。舌苔薄白,脉缓细。原方加党参6g,继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刘老认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其湿热之邪主要蕴积于肝胆脾胃,故常用柴胡、菌陈、龙胆草、山栀、苦参、田基黄、大青叶、绿豆、小麦苗等清利肝胆湿热,用赤小豆、茯苓皮、白豆蔻、白术、红枣等利湿补气健脾。再结合临床见症灵活加减,如用青皮、陈皮、橘络、神曲等理气和胃,豆豉、钩藤、灯心等清热镇惊等,常收良效。他还认为:本病患者的脾胃症状主要是由于湿热之邪困扰脾运,即所谓“脾为湿困”所致。而清热利湿既有利于醒脾而使脾运恢复,又可因健运脾胃而有助于利湿泻热。热随湿去,黄疸始能消退,肝功才能逐渐恢复。但清热利湿与健脾和胃两法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的,因此,他治疗本病,多喜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少佐健脾和胃之药。如是用药,还具有防止疾病传变的寓意,正如《金匮要略》中所指出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