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脉细数无力、下利清谷

【医家】廖浚泉
【出处】廖浚泉儿科医案
【关键词】发热、脉细数无力、下利清谷、虚风内动、寒热错杂、吐泻、善怒、鼻干、舌红、咳嗽、蛔虫、干呕、消瘦、虚、淋巴结核、脾肺气虚、脾肺两虚、呕吐腹泻、面色青黄、不思饮食、大便干燥、精神萎靡、脉数无力、咳嗽痰少、咳嗽气促、脾气虚弱、烦躁不安、烦燥不安、消化不良、营养不良、阳损及阴、眼眶凹陷、小便短少、四肢厥冷、大便干、肺结核、蛔虫症、热咳嗽、舌干红、疳疾、肠鸣、气促、气短、低热、恶心、音低、热咳、烦躁、中毒、肺炎、红疹、泄泻、脉散、面黄、贫血、畏光、久咳、久泻、苔白、口唇、羸瘦、湿、吐、痰、燥、疳、
【内容】
傅某某 男,1岁。因呕吐腹泻伴发热咳嗽40余天,于1976年3月23日入院。
住院检查摘要:一般情况差,消瘦,皮包骨,前囟凹,眼眶凹陷,眼睛不完全闭合,皮肤弹性差,气促鼻微煽,心音低钝,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罗音,腹膨隆,叩之显鼓音,肠鸣音活跃,胸部摄片示支气管淋巴结核。
诊断:(1)中毒性消化不良; (2)支气管肺炎; (3)Ⅲ0营养不良并贫血;(4)Ⅱ型肺结核;(5)肠蛔虫症。
病程与治疗:经补液并用青霉素、链霉素、苯丙酸诺龙及维生素类药物治疗六天,肺部已无罗音,热咳、吐泻依旧,因请中医会诊。
初诊:患儿下利清谷日久,日一二十次,色黄绿呈蛋花样,连日皆下蛔虫,四肢逆冷,面色青黄,形体羸瘦,干呕频繁,烦躁不安,不思饮食,咳嗽痰少,鼻干唇红,小便短少,发热(体温38.5℃),舌红苔白薄腻,脉细数无力。系久热吐泻,阳微阴竭,三阴俱病,寒热错杂之证。治宜回阳救脱、益气生津、和胃降逆之剂。
处方:
干姜5克 甘草2.5克 川附片15克 苏条参10克 麦冬6克 茯苓10克 诃子6克 五味子3克 白术10克 砂仁5克 法半夏6克 云连1.5克
二付
复诊:下利清谷及呕恶次数减少,四肢转温,仍发热(体温38.9℃),咳嗽气促,烦燥不安,目光晦暗,角膜浑浊,四肢抖颤,唇鼻干燥。舌红,脉细数无力。阳气衰微,化源虚竭,虚风内动,仍宜回阳救脱,益气生津。
处方:
附片15克 白术10克 炮姜6克 五味子3克 法半夏6克 砂仁6克 茯苓12克 麦冬12克诃子6克 炒黄芩5克 甘草3克 桔梗5克 吉林红参10克
二付
三诊:泄泻已止,神渐安宁,咳嗽频繁,气短少痰,精神萎靡,输血后皮肤稀疏透出红疹,仍发热(体温39℃),口唇转润,脉细数无力。脾肺气虚,津液枯涸。治宜益气健脾,滋润止咳。
处方:
麦冬10克 甘草3克 炙桑皮10克 五味子3克 茯苓12克 砂仁6克 京半夏10克 地骨皮10克 紫菀10克 冬花10克 吉林红参6克
二付
四诊:发热已退,咳嗽不畅,腹微胀,大便干,昨下蛔二条,恶心善怒,面黄消瘦。脾肺两虚,肝旺虫扰。治以健脾补肺,兼养肝安蛔。
处方:
陈皮3克 茯苓10克 法半夏6克 苏条参10克 苍白术各10克 甘草3克 杭芍10克 炙远志3克 银柴胡10克 冬花6克 炮姜5克 大枣3枚 乌梅丸2丸另服
二付
五诊:患儿时有低热,微咳善怒,目雾畏光,大便干燥。乃脾气虚弱,血不养肝,疳疾之证。治宜健脾和胃,养肝补血以善其后。
处方:
淮药12克 当归6克 银柴胡10克 苏条参10克 苍术12克 砂仁5克 炒麦芽12克 夜明砂6克 杭芍10克 大枣3枚 甘草2.5克 法半夏6克
二付
至4月10日一般情况显著好转,带药出院继续抗痨治疗。
按:本病例久热、久泻、久咳、久吐,虽已三番转诊求治,总因正虚未复,邪留遗患,渐至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干呕烦躁,便下蛔虫,脉数无力及唇舌干红,目光晦暗,角膜浑浊,四肢抖颤等,不仅三阴俱病,且阳损及阴,津液消亡,虚风内动。由于阳微阴竭,寒热错杂,其病至危,所以用四逆、理中汤温阳救脱的基础上,辅以生脉散益气生津,砂、半、茯苓健脾和胃,诃子敛肺涩肠,反佐芩连苦寒降逆。正复病退后,再用治疳常法,健脾补肺,养肝补血,?以善其后。既宗仲景回阳救逆之法,又取后人益气养阴之长,融会贯通,使羸弱之体如释重负。(《廖浚泉儿科医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