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中气下陷、脾胃虚弱

【医家】肖少卿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胃下垂、中气下陷、脾胃虚弱、下坠感、痿黄、食后、胃胀、嗳气、神志清楚、食后腹胀、脾气不升、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形体消瘦、足阳明经、苔薄白、舌淡、脉细、脘腹、
【内容】
胃下(胃下垂)
张××,男,52岁,农民。1979年8月2日初诊。
主诉食后腹胀,兼有嗳气10年余。
病史患者食后脘腹胀满,兼有嗳气、消化不良,恙延10余年。根据某医院钡透证明,胃底在两髂连线下3cm,诊断为“胃下垂”。眼用补中益气丸等,未见效果。今来求治于余。证见:形体消瘦,面色痿黄,食欲不振,食后胃部感到沉重、下坠,脘腹痞闷。
检查神志清楚,面色痿黄,心肺正常,腹部平坦,肝脾未触及。舌淡,苔薄白,脉细而缓。
诊断胃下(胃下垂),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型。
治疗补中益气,升提举陷。
取穴:提胃三点(水突右、滑肉门透梁门双)、中脘、气海。
操作:上穴提胃三点用毫针针刺,用平补平泻手法,隔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中脘、气海用大艾炷灸5~7壮。经针灸4次后,胃胀及下坠感大减;10次后,胃胀、下坠感消除,食欲渐佳。用超声波胃空腹饮水试验,饮水500m1后,胃上投平剑突下3cm,胃下投平脐上5cm。为了巩固疗效,又按上述针灸方法针灸10次,痊愈。
按语胃下垂一证,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腹内脏器韧带松弛所致。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皆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因脾为生化之源而主升清,脾气旺健则气血化生充足而脏气升举。如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日久可致脾气不升,脏器不举,而致下垂。
提胃三点,是治疗胃下垂的经验效穴。所谓“三点”,是指足阳明经的水突(右),和滑肉门透梁门(双侧)而言。取此三点,有疏通胃经的经气,升提胃体,健运脾胃的作用。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腑之会穴;气海为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为全身强壮要穴。取此二穴用大艾炷灸,具有强壮脏腑功能,补气益胃的功效。以上诸穴,针灸并用,以收补中益气、升提举陷之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