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浮肿、虚、朝食暮吐、下
【医家】陈念祖
【出处】南雅堂医案
【关键词】吐、浮肿、虚、朝食暮吐、下焦湿热、肾水、烦渴、反胃、腹痛、干呕、脉涩、脉微、呕吐、不解、气虚、重坠、肾虚、无神、下利、胸痞、阳虚、气逆、湿、淋、痰、痛、
【内容】
食已复吐,肢浮肿,小便茎觉微痛。系中焦阳气不运,下焦湿热阻滞之故。经云:三阳结为之膈,三阴结为之水。此证反胃而兼浮肿,是三阴三阳俱结,于治法最为棘手。盖太阴无阳明之阳;少阴无太阳之阳;厥阴无少阳之阳。阴盛于内,是以阳气不通,膀胱不化而水成焉。脉见沉细,显然重阴之象。急宜温通理阳,或克有济。
人参二钱 干姜一钱 吴茱萸一钱 白茯苓三钱 制半夏二钱杏仁二钱,去皮尖 茅术一钱 肉桂八分,去粗皮
阳虚之体痰湿居多,脉复短涩无神,阳衰邪伏,更觉显然,肌肉微白,属气虚,外似丰硕,内实虚怯。试观肌疏汗淋,唇舌俱白,烦渴引饮,干呕胸痞,皆由脾胃阳气消乏,阴邪得以僭踞。所谓肥人之病虑虚其阳是也。停留不解,正衰邪炽,热恐增剧,况寒凉之剂未必能攻其热,邪未清而胃阳先伤,于法岂为妥全?亟行调和胃气,犹虑其晚,毋再逡巡致误。拟方列后:
人参一钱 炒白术三钱 白茯苓三钱 制半夏二钱 枳实一钱生姜一钱
水同煎服。
诊得两脉微涩,呕吐发呃,下利。是阳气欲尽,浊阴冲逆,已属至急之证。阅前方虽知用姜附理阳法,然杂以归、芪,反牵制而缓其功效。后方又漫用表药,且加以代赭等重坠之品,更属费解。今势已危急,间不容发,除理阳驱阴外别无妙法。姑拟一方以冀挽回万一,另请高明裁之。
炮附子一钱 干姜一钱 白茯苓二钱 丁香八分 人参二钱吴茱萸二钱 柿蒂一钱
水同煎服。
气逆上吐下结,饮食不得入,便溺不得出,腹痛,按之略减,脉涩而伏。探求病因,由乎肾气之衰。 胃为肾之关,今肾气不能上达则胃关不开,安能容纳食物?肾主二便,膀胱气化亦肾气化之也,肾气不通,便溺何由而出?上下开合之机全在于肾,法宜大补肾中水火两脏。庶克有济,拟方列后:
大熟地六钱 白茯苓四钱 淮山药四钱 人参一钱麦门冬三钱,不去心 白术三钱 牛膝一钱 车前子一钱 五味子八钱 肉桂八分
水同煎服。
朝食暮吐,或至次日又复吐出。本为肾虚之候,然肾有水火两脏,食入即吐多属肾水之亏;食久始吐多属肾火之衰。此症乃食久而始吐,非肾寒而何?盖脾胃土居中央,必赖命门之火以生,所谓母旺则子生也。治宜益火之源,使一阳复转,大地融和,其恙自平矣。方列后:
大熟地六钱 陈萸肉三钱 白茯苓三钱 肉桂一钱 附子八分
水同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