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疝、腹水、腹胀、瘀、
【医家】张吉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疝气、疝、腹水、腹胀、瘀、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消瘦、浮肿、痛、四肢厥冷、疲乏无力、肝肾不足、肝郁气滞、寒滞肝脉、精神萎靡、舌质淡、脉弦细、黄疸、劳累、脾大、萎黄、五淋、纳差、淋、虚、痃、
【内容】
左鼠蹊部疝气
孙××,女,75岁,家庭妇女。1987年11月5日初诊。
主诉腹胀1年余,左侧鼠蹊部有肿物3个月。
病史患者10余年来,无明显原因,多在劳累或生气后出现纳差,疲乏无力,时而腹胀,逐渐消瘦,经某医院治疗,无明显疗效。于1986年经北京首都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经服用肝宁、双氢喋啶以及严重时用速尿消腹水,虽然浮肿稍见好转,但病情无明显好转。于1987年8月发现左侧鼠蹊部有一肿物,如鸡卵大,一次诊为肿物,另一次诊为疝气。要做手术探查,但不保封口,当时病人拒绝手术。后经陆军总医院外科以超声显像检查:左侧腹股沟可见4~5cm肿物图像,内有点片条状强回声及无回声区,轮廓清晰。印象:左腹股沟混合肿物(以囊性为主)。诊断为疝气。因年龄过大,又有腹水,不宜手术。遂来本院求治。
检查精神萎靡,消瘦(皮包骨),皮色萎黄,但无明显黄疸,皮肤粗涩,四肢厥冷。心前区有二级收缩期杂音,肺清。肝未触及,脾大左肋下9cm,腹部胀大,中度腹水,下肢凹陷性浮肿,小便少,脉弦细,舌质淡,中间有黄腻苔。左侧鼠蹊部发现有一肿物,如鸭蛋大,质软,有移动性,推按可稍许活动。手电筒照射,有透光区,呈分叶状,以手按之,有的小叶中等硬度,有的质软。
诊断左鼠蹊部疝气。
治疗疏肝理气,消瘀导疝。
取穴:大敦、气冲、急脉、阴廉、横骨。
操作:以较强刺激,行针约1分钟,留针15分钟。再行推拿手法,揉按数分钟,令肿物还纳腹中,使肿物消失大半。并令其回家后以疝气挟子按压鼠蹊部。
二诊:肿物只有枣核大。如此,经过5次针灸治疗,肿物已消失,鼠蹊平坦如常。其后又对肝硬化腹水进行治疗。方用:炙鳖甲25g鸡内金10g延胡索15g当归25g川芎15g熟地25g山萸肉25g泽泻30g茯苓30g附子15g牛膝15g车前子15g。继服10剂,腹胀亦较宽松,小便增多,食欲增加,精神好转,其后以上方调制成丸剂继续服用。
按语该患因肝失条达,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其病日久未愈,损及脾肾阳虚形成腹水证。脾肾阳虚日久,阴寒内盛,寒滞肝脉而成疝气。针灸治疗以疏肝理气,消瘀导疝之法,用肝肾经穴治疗。大敦为肝经井穴,有调肝理气、通瘀消疝之功。《素问·缪刺论》:“邪客手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即大敦穴)。《针灸大成》:“大敦,主五淋、卒疝七疝”。《玉龙赋》:“期门大敦,能治胫痃疝气”。古今针灸文献,都以大敦穴为治疗疝气的有效穴。急脉、阴廉皆为肝经穴,具有通经活络,调肝止痛,理气导疝的作用,尤其急脉穴以治疗疝气而著名;气冲(气街)穴为足阳明胃经穴,有疏肝益肾之功。气冲即指气血之要冲。《灵枢·海论》:“胃为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说明气血俱盛的阳明胃经,其经气输注之主要之处在气街。因此,针灸该穴,不但调治气血,而且可以补肝肾之虚,益阳补肾,对肝肾不足有明显作用。横骨为肾经穴,有益肾兴阳,通淋导疝之功,也属于局部取穴。作者仅以上述俞穴,针5次即获痊愈,半年后追访未再复发,说明针灸治疗疝气,有一定的疗效,且可使患者免受手术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