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湿热、瘀、血瘀、

【医家】何立群
【出处】橘井流芳——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
【关键词】尿路感染、湿热、瘀、血瘀、尿频尿急、湿、气不足、劳淋、尿急、尿频、舌红、淋、痛、脾气下陷、气虚血瘀、肾气不固、肾阳不足、肾阴亏虚、苔薄黄腻、腰膝酸软、湿啰音、脉滑数、纳差、乏力、津亏、久病、压痛、气滞、脉细、神清、苔薄、肠鸣、热利、聚、积、虚、
【内容】
罗某,女,58岁,职员。2007年7月6日因“反复尿频尿急2年,加重3日”就诊。
患者年青时有尿路感染发作史。2006年3月26日因尿频、尿急、尿中灼热感,尿液混浊2周余来诊。患者诉来诊前已服环丙沙星2周,但症情无明显改善。症见尿频、尿急、尿中灼热感,腰膝酸软,纳差乏力,大便可,睡眠欠佳。

体检:神清气平,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78次/分钟,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不肿,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5~7个/高倍镜,中段尿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诊断】中医:淋证(劳淋);西医:慢性尿路感染。
【治则与处方】健脾益肾,清热利湿。处方:
太子参45g,生黄芪30g,知母12g,黄柏12g,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枸杞15g,猪苓15g,茯苓15g,大青叶15g,陈皮9g,佛手12g,藿香15g,紫苏梗15g,车前子(包煎)30g,萹蓄12g,瞿麦12g,牛膝15g,菟丝子15g,淫羊藿15g,柴胡12g。7剂。
〈二诊〉用药1周后,患者自觉排尿灼热感消失,但仍有尿频尿急,舌红、苔薄,脉细。尿检:白细胞5~8个/高倍镜,红细胞0~2个/高倍镜。
上方加桃仁12g、丹参20g、冬葵子15g、石韦15g、乌药10g,以加强活血解毒利湿。


〈三诊〉再服7剂后,患者尿频尿急症状好转,尿检:白细胞2~3个/高倍镜,红细胞0~1个/高倍镜。
【治疗效果】尿常规(-),随访2个月未复发。
【按语】久淋不已,遇劳即发,而为劳淋。对于尿路感染的反复发作,中医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正气不足主要表现为脾气下陷,肾气不固,肾阴亏虚,肾阳不足。何氏指出,在治疗慢性尿路感染的过程中,消除膀胱刺激症状并不难,难的是彻底治愈,不再复发。人体正气盛衰决定了疾病的发展转归,因此,缓解期绝对不可忽视治本。针对本虚之辨证,治以健脾益气、补肾固摄、滋阴补阳。常用药:山茱萸、山药、太子参、党参、黄芪、熟地黄、菟丝子、五味子、金樱子、枸杞子、制黄精、何首乌、补骨脂、肉苁蓉等。许多中药并无抗菌作用,主要靠扶正固本,而达到控制细菌感染的目的。所以何氏主张治疗慢性尿路感染应在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既增强了体质,提高了机体的免疫能力,又能清除余邪,可防止尿路感染的反复发作,有利于彻底治疗。“湿热伤血”,“湿热熏蒸而为瘀”,“久病必有瘀”,何氏认为,血瘀与湿热一样也是慢性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对于尿路感染患者血瘀证的产生,何氏认为与湿热有密切关系。湿性重浊黏滞,易阻气机,而一身之血“环周不休”,实赖气之推动,气滞而成血瘀;同时湿热久羁,煎熬津液,而津血同源,津亏血少浓聚而成血瘀。当然,湿热在伤津的同时又可耗气,致气虚血瘀;另外湿热内积,灼伤血络亦可成瘀。活血化瘀药对改善膀胱刺激症状、提高清热解毒药的功效方面有一定作用。对此,何氏在慢性尿路感染的辨治中尤为注重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喜用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赤芍、丹参等。同时还主张不论有无营分证候,皆应佐以通热凉营之品,以气营两清,迅速截断扭转病势,因此在治疗中,热邪在尚未进入营分时即使用凉血药物,如生地黄、赤芍、牡丹皮、水牛角,以防止热入营分。
(何立群医案,周健淞整理)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