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血块、头晕目眩、湿
【医家】胡建华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乳糜尿、血块、头晕目眩、湿热下注、血尿、肾虚、纳少、瘀、脾肾亏虚、尿色混浊、舌质淡红、小便混浊、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腰膝酸痛、面色少华、脉细缓、脉濡细、肾阳虚、苔薄白、苔薄腻、神清、虫病、脾虚、湿热、腰痛、劳累、口干、膏淋、多饮、痛、虚、湿、
【内容】
秦某,男,39岁。
初诊:1972年5月5日。
主诉及病史:1970年8月,首次发现小便呈乳白色,间或出现血块,迄今已发作多次,每因劳累及过食油腻即易诱发。近两月来宿恙复发,小便混浊不清,乳白色,呈米泔水样,有时色红夹有血块,排尿时涩痛不爽,尿液存放后沉淀物如絮状。精神困倦,纳少,头晕目眩,腰痛,两膝酸软,口干不多饮。以往曾使用西药海群生、抗生素等,可使症状减轻。两月来用上法治疗,无明显效果。
诊查:神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心率60次/分,律齐。尿常
规:混浊,蛋白(++),白细胞(+),红细胞(++++),乙醚试验,找到脂肪球。
辨证:脾肾亏虚,湿热下注。
治法:补益脾肾,清化湿热。
处方:鹿角粉(现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之)3g(分2次吞服)生熟地黄各12g淮山药12g菟丝子12g(包)玉米须30g粉萆薢15g生地榆15g生蒲黄15g(包)7剂并嘱进低脂饮食。
二诊:5月14日。服上方药后,乳糜血尿明显减轻。尿色转清。近3天来未发现血块,排尿亦较前畅利。胃纳不香。苔脉如前。尿常规:清,蛋白少量,白细胞2~4,红细胞4~6,未找到脂肪球。原方去熟地黄,加佛手干6g。7剂。
三诊:5月21日。尿色清澈,排尿爽利如常,精神渐振,纳食已增,腰膝酸痛减轻,头晕目眩消失。苔薄腻,脉濡细。尿常规:清,蛋白(一),白细胞0,红细胞1~3。未见脂肪球。再予前方加减。
处方:鹿角粉(现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之)3g(分2次吞服)大生地黄15g山萸肉9g菟丝子12g(包)淮山药12g炙黄芪15g玉米须30g粉萆薢15g生蒲黄15g(包)佛手干6g 14剂以后用原方加减,继续调治2月,各症悉除。尿常规正常。改用六味地黄丸9g,鹿角粉3g,均分2次吞服,并嘱需长期吃低脂饮食。
按语:乳糜尿属中医学“膏淋”范畴。患者乳糜血尿反复发作已久,兼见神惫、纳少、腰膝酸软等症。盖肾虚则封藏失职,脾虚则统血无权,故本例无疑是由于脾肾两亏所致。同时,尿色混浊似米清,夹有血块,乃属湿热下注、迫血妄行使然。处方选用鹿角补肾温阳,兼有活血消肿作用,本品含有胶质,故又能止血。由于本例虽属肾虚,但肾阳虚并不明显,故配以生熟地黄乃不致偏温,且能阴阳并补。菟丝子补肾固精,配山药补益脾肾,两药均偏于固涩,故用之最宜。上述四味药,益肾补脾,用之于乳糜尿乃治本之法。方中玉米须既能利尿渗湿消肿,又能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原和加速血液凝固,以达到止血之目的。配萆薢偏于通利,以清热祛瘀化浊。生地榆、生蒲黄以化瘀止血。后四味药化浊止血,用之于乳糜尿乃治标之法。此方之特点是脾肾同治,虚实兼顾,温凉相配,涩利并用。余用此方,辫证加减化裁,治疗丝虫病乳糜尿,常获一定的疗效。二诊时因患者胃纳不香,故去熟地之滋腻,加佛手以醒脾开胃。经过这样处理,三诊时冒纳增加,有利于病体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