痫、痛、脉弦、痰、眩晕、舌

【医家】王文济
【出处】王文济王文济杂病论治经验集
【关键词】痫、痛、脉弦、痰、眩晕、舌苔薄腻、头昏、口苦、头痛、郁、震颤、抽搐、舌苔薄白、脉弦有力、舌苔白腻、痰涎、肝火、呕吐、感冒、重听、下午、吐、肝气郁结、头痛眩晕、夜寐不安、情绪急躁、火扰心神、心烦失眠、口吐痰涎、神疲乏力、心情烦躁、时吐痰涎、手足抽搐、四肢抽搐、四肢无力、肝气不舒、肝风挟痰、肝阳上扰、脉浮滑、苔黄腻、舌尖红、神疲、欲吐、癫痫、耳塞、发热、乏力、痰浊、吐痰、胸闷、肝炎、肠鸣、肉瞤、脚弱、咳嗽、口噤、口渴、呕逆、麻木、失眠、
【内容】
贺某,女,29岁。
初诊 1980年3月10日

自诉在江西景德镇工作时,突然跌扑,如癫痫样昏厥,连续4次,其中第三次比较严重,昏扑跌倒,人事不省,四肢抽搐,口吐痰涎,移时清醒,感觉头痛殊甚,眩晕,泛恶,呕吐,吐出痰沫,甚则痰涎中兼带血丝等证,专程赴上海检查,经华山医院脑电图检查提示:有痫症可疑。给以苯妥英钠片治疗,症状虽暂得控制,而头痛偏右为甚,眩晕眼花,手足有时轻微震颤,口吐痰沫颇多,心情烦躁,经常失眠,神经紧张则上述症状加重,按脉弦有力,舌苔白腻带黄。病属痫病,系肝火偏旺,火动风生,煎熬津液结而为痰,风动痰升,阻塞心窍,所以病发则昏扑神迷、抽搐、吐涎,肝气不舒则情绪急躁,火扰心神则心烦失眠,舌苔白腻带黄,脉弦有力,为肝风挟痰之候。治拟息风平肝,定痫涤痰。


羚羊角粉0.9g,温开水吞服,每日1次,连服7日。
山羊角片15g 炒僵蚕9g 嫩钩藤15g 杭白芍12g 胆南星3g

大川芎6g 朱茯苓12g 真珠母30g 淡远志6g 石菖蒲4.5g
怀牛膝9g 夜交藤30g
7剂。

另:指迷茯苓丸0.5kg,每日3次,每次9g。


二诊 3月17日


1周来头痛眩晕已见减轻,呕吐稠黏之痰涎亦见减少,夜寐渐安,食欲亦香,大便亦通,唯感口苦,眼涩,脉弦,舌尖红,苔黄腻。药既见效,再从平肝,定痫,化痰为治。


处方同前,改羚羊角粉0.6g,服法同前,去杭白芍、夜交藤,加天竺黄9g、广郁金12g。7剂。
三诊 3月25日
既往有肝炎史,近日来肝区不舒,有轻微头痛,头部有麻木感,口苦,泛恶欲吐,筋剔肉瞤,兼有感冒,食欲不香,大便带软,辘辘肠鸣,脉弦,舌苔薄腻。在华山医院检查蛋白电泳提示:γ-球蛋白 24.4%,华山医院医师疑与服苯巴比妥片过多有关,嘱停服。仍宜中医中药治疗,前服7剂中,羚羊角片粉没有配到,仅服中药,痫证未发作,治法宗前议,参以理气疏肝之品。

羚羊角粉0.3g,每日用温开水另吞,连服10日。
生鳖甲15g 焦麦芽30g 田基黄30g 生牡蛎30g 朱茯苓12g
山羊角片15g 广郁金12g 怀牛膝12g 炒僵蚕9g 炙鸡内金9g
真珠母30g 大川芎4.5g 天竺黄9g
10剂。


四诊 4月4日

3月30日下午6时,又觉胸闷窒塞,似有痫证发作之先兆,仅几秒钟即自止,没有以前发病严重,翌日就好转,仅有轻微头昏,上腹部作痛作胀亦见轻减,食欲亦香,大便不正常,或溏薄或坚硬,总感解而不畅,病情较前好转,仍宜兼顾治疗。
处方同前,去广郁金、怀牛膝、炙鸡内金、真珠母,加嫩钩藤15g、石决明15g、杭菊花9g。10剂。
另:加指迷茯苓丸0.5kg,每日2次,每次9g。

五诊 4月16日
肝区作痛较前好转,后颈部连及头部有抽搐样作痛,无泛恶、呕逆,食欲尚可,大便正常,近患感冒,咳嗽,体温37.5~38.5°C,神疲无力,脉浮滑,舌苔薄白。急则治标,先拟辛凉解表,宣肺化痰。

冬桑叶9g 金银花15g 净连翘12g 嫩前胡6g 光杏仁12g
玉桔梗4.5g 杭菊花9g 大川芎4.5g 炒僵蚕9g 平地木30g
粉葛根9g 山羊角片30g
7剂。


六诊 4月24日


肝功能复查:正常。蛋白电泳:白蛋白54.7%,球蛋白α1 3.9%, 球蛋白α2 27.8%, β球蛋白10.1%,γ球蛋白23.5%。
每日下午发热,体温38.5°C,头痛殊甚,有抽掣状作痛,口渴,口苦,夜寐不安,乱梦纷纭,大便带干结,肝区作痛好转,脉弦,舌苔薄腻。证属肝气郁结,肝阳上扰,再当柔肝凉血,平肝潜阳。
山羊角片15g 大川芎4.5g 嫩钩藤15g 杭菊花9g 生鳖甲12g
焦麦芽30g 朱茯苓12g 怀牛膝12g 湖丹皮9g 煅牡蛎30g


银柴胡9g 龙白薇9g
7剂。


七诊 5月9日
体温清彻,又连服7剂,昨日起有手指震颤,约2~3分钟,脚弱无力,颈部转侧较前方便,夜寐欠安,食欲一般,大便正常,脉弦,舌苔薄白。仍宗前法参以养血祛痰之品。


处方同前,去生鳖甲、焦麦芽、怀牛膝、湖丹皮、煅牡蛎、银柴胡、龙白薇,加炒当归12g、杭白芍9g、软柴胡4.5g、石决明15g、粉葛根9g、天竺黄9g、胆南星3g,改山羊角片为30g。7剂。

另:羚羊角粉0.6,每日1次,温开水送服。
指迷茯苓丸0.5kg,每日2次,每次9g,温开水送服。

八诊 5月17日

头昏眩晕已见好转,耳塞重听,但尚有听觉,后颈部已转侧自如,手掣震颤亦见轻减,脚酸乏力已有好转,两肋部轻微作痛,口苦殊甚,食欲尚可,二便如常,脉弦,舌苔薄腻。药既应手,仍从前法出入。
处方同前,去软柴胡、石决明、粉葛根,加淡远志6g、制半夏6g、新会皮6g、石菖蒲9g。7剂。

九诊 5月27日

头昏眩晕好转,耳如塞物重听现象改善,卧带惊惕,夜寐欠安,四肢无力,后颈部有时尚有牵掣,肝区作痛已愈,脉弦,舌苔薄腻,仍宗前意出入。

处方同前,改羚羊角粉0.3g,服法同前,连服10日。去当归、白芍、远志、制半夏、新会皮,加真珠母15g、石决明15g、夜交藤30g、粉葛根9g。10剂。


十诊 6月9日
头昏眩晕已少,背部隐隐作痛,神疲乏力,夜寐少安,乱梦纷纭,食欲欠佳,大便带软,兼有不消化食物,每日1行,脉舌证同前。再从前议化裁之。
处方同前,去羚羊角粉、粉葛根,加怀牛膝9g。10剂。


十一诊 6月21日
头昏眩晕偶尔发作,较之以前显著减轻,背部仍感疼痛,入夜为甚,寐则乱梦纷纭,大便已见正常,脉弦,舌苔薄腻。药既奏效,仍从前意加减。


处方同前,去胆南星、夜交藤,加炒僵蚕9g。15剂。
十二诊 7月6日


头昏眩晕,两眼昏花,已经痊愈,食欲亦佳,精神亦好,脉弦,舌苔薄腻。患者拟回江西景德镇工作,要求给药30剂,并请拟一丸方,以巩固疗效,允其所请,拟方如下。
处方同前,去怀牛膝、石菖蒲,加代赭石15g、炒白蒺藜12g、全当归9g。30剂。
丸剂:

炒僵蚕180g 杭白芍180g 胆南星60g 大川芎120g 朱茯苓240g

淡远志120g 石菖蒲90g 天竺黄180g 广郁金240g 怀牛膝180g
新会皮90g 真珠母300g 杭菊花180g 石决明300g 炙甘草90g
制半夏120g 生白术240g 潞党参240g 春柴胡90g 制香附240g
炒当归240g 山羊角粉300g竹沥400ml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末,混和均匀,加竹沥、白蜜适量,练蜜为丸,储以密器。

服法:每日2次,每次9g,用温开水送服。

【按】痫病,自古有之。《内经》已有记载,在《医碥》中论之更详:“痫者,发则昏不知人,卒倒无知,口噤牙紧,将醒时吐痰涎,甚则手足抽搐,口眼相引,目睛上视,口作六畜之声,醒后起居皆若平人”。现代医学认为是突发性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可致意识丧失,同时可有短暂阵发性抽搐,感觉异常,特殊感觉现象或行为障碍。其病因可分为两类,原发性和继发性。本例属后者。痫病为难医之候也。该病例经上海华山医院脑电图检查提示有痫症可疑,给以苯妥英钠片等治疗,暂时控制大发作。中医认为系脏腑失调,肝火内动,风阳痰浊蒙蔽心窍所致。治以息风平肝,涤痰定痫。连续诊治12次,服中药76剂,症状基本控制,继之以丸剂。自1980年7月至1984年,痫病从未发过,以为痫病已经痊愈而停药。1984年秋返沪探亲,还专程到金山探望余,深表谢意。可能因返沪期间疲劳太甚,假毕返景德镇后突然痫病发作,经当地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殊为惋惜。痫病自古以来未有良法,该患者药后三载未发病,当属少见耳。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