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肌热、排脓、恶寒、无

【医家】周平安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发热、肌热、排脓、恶寒、无汗、胃癌、气虚血瘀、疮疡肿毒、恶寒无汗、午后为甚、苔白厚腻、脉洪大、脉细数、舌暗红、苔薄白、内痈、燥热、欲饮、有汗、血虚、乏力、烦渴、汗出、虚热、热毒、温燥、纳呆、脓毒、温疫、气短、疮疡、温病、中风、湿热、虚、
【内容】
朱某,男,63岁。
初诊:2002年6月20日。
主诉及病史:胃癌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出现膈下脓肿,两月间持续发热。两月前胃癌术后出现膈下脓肿,持续发热,膈下脓肿已行引流术,并使用多种抗生素,如泰能、去甲万古霉素,并出现真菌感染,合用抗真菌药物。体温于午后升高,约在3~4时升至38.2~38.5℃。
诊查:发热,午后为甚。乏力,气短,纳呆,伴恶寒,无汗,舌暗红,苔白厚腻,脉细数。
辨证:气虚血瘀,热毒内壅。
治法:益气活血,解毒排脓。
处方:生黄芪30g金银花30g当归10g生甘草5g天花粉15g蒲公英30g赤芍15g川芎6g野菊花15g皂刺15g丹皮10g三七粉3g(冲服)青蒿15g薄荷6g 2剂,水煎服。2剂药后恶寒消失,微汗出,热度减,体温复常,苔薄白,上方减青蒿、薄荷,再服3剂,热度完全控制,随访10天未发。上方去薄荷、青蒿,再服两周后膈下脓肿吸收。
按语:本例病人属中医“内痈”范畴,中医治疗疮疡肿毒根据其病程采取“消”、“托”、“补”三法,初期宜消,成脓后应托,脓溃后当补。该患者膈下已成脓,火毒耗伤气血,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且已行引流术,正气衰惫而余毒难清,致脓毒泄而不畅。此时治疗则以益气活血解毒排脓为治疗大法。方中生黄芪、银花为主药。黄芪生用补气而避免其温燥助火,《本草备要》赞其“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肥腠理,泻阴火,解肌热”,《景岳全书》认为生黄芪“阳中微阴,生者微凉”,李杲称其“益元气而补三焦,除燥热、肌热之圣药”。生黄芪可以应用于疮疡初起、成脓及溃后三期:未成脓时使毒消散于无形,成脓期托毒外出,脓溃后令生肌长肉。银花性味甘寒,王孟英在《重庆堂随笔》中谈到其能“清络中风火湿热,解温疫秽恶浊邪”,《温病条辨》中银花用于卫气营血四期,解毒清热且可透邪。以生黄芪、银花等量或黄芪倍银花同用,临床未见其助热益邪之弊,而使正气更旺,更有益于托毒外达。黄芪当归相伍,取当归补血汤之意。李杲称此方治疗“血虚发热,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证似白虎,脉洪大而虚者”,黄芪、当归相配补气生血,令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血充气固,阴平阳秘,虚热自退。本病例复以公英、野菊花助银花清热解毒,赤芍、川芎、皂刺、三七粉协当归活血养血排脓,因其恶寒无汗,故以青蒿、薄荷透热外达。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