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湿、黄疸、湿热、痛、
【医家】蔡友敬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腹痛、湿、黄疸、湿热、痛、脉细数、湿热蕴结、小便短少、舌质红绛、肠梗阻、矢气、发热、苔黄、脉数、肺炎、口干、呕吐、腹胀、蛔虫、燥、渴不欲饮、脉象细数、舌红苔黄、脾胃湿热、腹部疼痛、余热未清、皮肤黄、舌质红、腹满、口渴、咯血、气滞、胀满、热利、伤阴、舌红、胃病、血痰、气喘、痰、
【内容】
王某,男,20岁。
初诊:1976年1月15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5天前,因脐周持续性疼痛伴呕吐2次而住某卫生院。当时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经治疗未见好转,发热、疼痛反而加剧,遂于1976年1月12日住入我院外科。根据当时检查结果,诊断为双侧肺炎;胆道蛔虫;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翌日请内科会诊,认为肺炎及胆道蛔虫可能性大,给予强力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氢化可的松、颅痛定、度冷丁等药治疗,但黄疸越来越深,腹部剧痛反复发作,遂请蔡老会诊。
诊查:诊见发热,两目及全耳皮肤黄染,腹部疼痛甚剧,胀满如鼓,口干渴不欲饮,小便短少红赤,舌质红苔黄,脉象细数。
辨证:此属湿热蕴结于脾胃,气机不和。
治法:拟清热利湿、宣利气机,用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绵茵陈15g炒山栀10g淡黄芩10g连翘壳10g北柴胡10g制川朴10g广木香10g川楝肉10g云茯苓10g江枳实10g
二诊:1月16日。服药1剂后,病情稍有好转,腹痛减轻,已有矢气,腹胀有所减轻;但仍咯血痰,双肺底有湿性啰音,精神较差,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脉数。宜再清利湿热。
处方:白毛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15g金银花10g连翘10g炒山栀10g淡黄芩6g制川朴10g广木香10g福泽泻10g赤小豆30g绵茵陈15g
三诊:1月17日。服上方药1剂,自觉精神转佳,腹痛腹胀减轻,能排矢气,稍有气喘而血痰已除,黄疸仍未退,黄疸指数90单位,凡登白试验阳性,脉数仍在。原方药再服2剂。
四诊:1月19日。腹痛已减,小便尚不能自排。脉细数,舌红苔黄腻。内蕴之湿热渐退,再拟原法进治。
处方:白毛藤30g绵茵陈15g炒山栀10g淡黄芩10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北柴胡10g金银花6g连翘10g大生地10g粉丹皮10g
五诊:1月21日。服上方药2剂后,病情已明显好转,体温基本正常,腹痛减,小便能自排出。脉细数,舌质红绛。湿已有化燥伤阴之势,再拟养阴清热。
处方:大生地10g粉丹皮10g炒山栀10g淡黄芩10g北柴胡10g蒲公英30g败酱草15g北沙参10g大麦冬10g
六诊:1月23日。病情已基本控制,黄疸已退,腹痛亦除,口干、舌质红绛,脉细数。阴分已伤,余热未清,再拟养阴清热。
处方:北沙参10g大麦冬10g金银花10g连翘轺10g淡黄芩10g云茯苓10g生甘草3g蒲公英30g败酱草15g服上方药2剂后,病愈出院。
按语: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以湿化气,长养脏腑;胃以燥纳物,腐熟水谷。湿热蕴结,脾病则腹满、口渴溲短,胃病则腹痛呕吐。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由脾胃湿热熏蒸而及肝胆,致胆汁外泄,侵入肌肤,发为黄疸,故用白毛藤、菌陈、银花、连翘以清湿热,川朴、木香行气滞,柴胡、山栀、黄芩以清肝胆。湿热清,气机顺,肝胆利,则病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