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湿、痰、阴虚、痰多、舌

【医家】王孟英
【出处】回春录新诠
【关键词】虚、湿、痰、阴虚、痰多、舌绛、气逆、郁、滞气、谵语、痰饮、囊肿、脉无、燥、
【内容】
王小谷,体厚善饮,偶患气逆,多医咸从虚治,渐至一身尽肿,酷肖《回春录》所载康(康康候)副转运之证,因恳治于孟英。脉甚细数,舌绛无津,闻(间)有谵语。乃真阴欲匮。外证虽较轻于康,然不能收绩矣。再四求疏方。与:西洋参元参“二地”“二冬” 知母花粉(竹)茹 贝(母) 竹沥 葱须等药,三剂而囊肿全消,举家忻幸。孟英以脉象依然,坚辞不肯承手,寻果不起。
按体厚善饮,定然湿盛痰多。偶患气逆,原非宿恙,可能因外邪引动伏饮。病因湿渍脾阳,痰多滞气。当时若用肃肺理气,治脾蠲痰之法治之,容或可愈。无奈医者咸从虚治,忽略祛邪亦即养正之理。不务治病,徒然补虚,以致愈补而气机愈钝,邪愈盛而体愈虚。终于三焦阻塞,水失通调,痰饮热邪,郁闭成灾,而至一身尽肿矣。
此病为阴虚湿盛之证,治疗原极棘手,况脉已细数之甚,舌绛而又无津,阴竭阳亢之疴,不拘何病,均属沉重。而此病阴虚之热,更与湿郁所化之热,两相燥烁,阴愈难堪。故王氏承手即谓真阴欲匮,不能收绩。以病家恳求再四,勉用养阴、清热、祛痰之法,于无可奈何之中,寻出“固本”,加洋参、知母、花粉以养阴清热;竹沥、贝母祛痰;葱须微辛,入络通阳撤饮。无奈真阴告匮,脉无起色,绝证难挽生机,终于不起。然而已尽医人之能事矣。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