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筋青、烦躁不安、消化

【医家】廖浚泉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腹泻、筋青、烦躁不安、消化不良、脉细弱、久泻、下利、渴饮、舌淡红苔薄白、呕吐、脉细数无力、虚、小便不利、自汗口渴、舌苔白腻、发热口渴、肝木侮土、少阴病、舌淡白、面色白、舌质淡、肠鸣、烦躁、有汗、寒热、汗多、霍乱、面黄、菌痢、舌白、露睛、病后、弄舌、泄泻、
【内容】
俞某,男,6个月。
主诉及病史:因腹泻蛋花样便12天,于1972年12月19日入院。经检查,诊断为单纯性消化不良并脱水。经治疗效不显,病情日渐危重,遂请余紧急会诊。
诊查:患儿腹泻已13天,近日腹泻加重,次数不分,体温38℃,无涕泪,弄舌,烦躁不安,口渴饮水,小便不利,面色白,山根筋青,目眶凹陷,睡卧露睛。舌苔白腻,脉细数无力。
辨证:久泻脾阳下陷,又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病邪已入少阴,有阴盛格阳之势,病已沉重。
治法:亟宜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处方:川附片15g(开水先煨)干姜5g葱白2寸(后下)水煎3次,汤成;将童便30ml、猪胆汁6ml炖温加入;分成6次服。
二诊:12月21日。服中药后各症减轻,体温降至正常,昨夜大便次数减少,汗多。舌淡红苔薄白,指纹微青,脉细弱。系脾阳大虚,运化失职,治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处方:川附片15g炮姜3g白术10g公丁香1.5g茯苓12g甘草1.5g党参10g诃子肉3g上肉桂2.5g浮小麦12g大枣2枚
三诊:12月22日。昨日腹泻4次,夜间3次,患儿仍口渴饮水,舌质淡白,指纹微青,脉细弱。病属邪陷三阴,泻久津液大伤。
处方:朝鲜白参6g川附片15g炮姜3g甘草1.5g苍术10g苡仁10g上肉桂1.5g公丁香1.5g诃子肉3g乌梅丸1丸(分6次调服)
四诊:12月23日。今早10时以后未解大便,小便增多,有汗,面白筋青,舌淡白。病势好转,仍守前法损益之。
处方:朝鲜白参6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1.5g砂仁3g莲子10g川附片15g炮姜3g苡仁10g炒麦芽10g大枣2枚
五诊:12月26日。服药2剂后,腹泻日仅2次,其色黑绿有不消化物;仍自汗口渴,面黄筋青,舌白。系脾元未复,消化不良,津液受伤。以附子理中汤加黄芪12g、肉桂1.5g、砂仁3g、诃子肉3g、扁豆10g、浮小麦12g、大枣3枚等加减出入为方,缓缓调理,连服5剂。
六诊:1973年1月3日。近日大便每日1次,为半干半稀状,手足发凉,形瘦,性情焦躁。乃病后脾元虚,肝木侮土之象。
处方:苏条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1.5g银柴胡6g杭芍6g陈皮3g扁豆12g浮小麦12g炮姜3g大枣3枚带上方药出院调理,并嘱注意饮食,后病告痊愈。
按语:泄泻的辨证,关键在寒热两个方面。《内经》指出:“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云:“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肠中热,则出黄如糜”。基本阐明了中医对此病的认识。张仲景对协热下利、三阴下利及霍乱篇的辨证论治,则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本病例患儿曾根据大便内发现吞噬细胞及脓液、体温升高等考虑为菌痢,用葛根芩连汤而病势转重。详审脉证,综合分析,患儿久泻次数不分,两目深陷,呕吐烦躁,已是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亟以白通加猪胆汁汤服治。童便、猪胆汁取其反佐作用,防止热药不致被阴寒所格拒,既冀达到回阳救脱目的,又有降逆止呕、除烦生津之功,且能交通心肾之阴,滋补真阴。继以温中健脾、益气生津、收敛止泻而获痊愈,足见儿科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重要。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