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发烧、肝脾肿大、舌质

【医家】熊魁梧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贫血、发烧、肝脾肿大、舌质淡红、皮肤苍白、脉细数、小便黄、佝偻病、低热、血虚、低热不退、肌肉消瘦、精神疲乏、哭声低微、面色无华、食纳不佳、败血症、苔薄黄、大便干、面色红、脉散、黄疸、嗜睡、小儿、虚热、郁、瘀、
【内容】
何某,男,1.5岁。
初诊:1981年8月29日。
主诉及病史:发烧4个月,皮肤逐渐苍白,加重2个月。患儿出生时哭声低微,两三个月后全身皮肤发白,精神差,不喜哭笑,发育缓慢。4个月前因反复发烧,皮肤苍白,曾于当地医院查血红蛋白为4.5g%,经治2个月无效,转湖南长沙某附属医院住院,查体温37.3℃,心率104次/分,呼吸30次/分,心尖区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肝肋下2.5cm,脾肋下4cm,血红蛋白5g%,红细胞345万/mmˉ3,白细胞1000/mmˉ3,红细胞脆性下降,黄疸指数9单位,胆红质1.28mg%,血红蛋白电泳及血红蛋白碱变性试验以及颅骨平片检查均符合“β地中海贫血”,经抗感染、输血100ml等治疗,症状略有改善。出院诊断为“β型地中海贫血”。1981年8月3日,又因持续发烧、体温波动在38.5℃左右、皮肤苍白,在武汉某附属医院住院,经骨穿诊为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阴性,查血红蛋白6.8g%,网织红细胞40%,红细胞脆性下降,醋酸薄膜血红蛋白电泳Am带较正常人增宽,血红蛋白碱变性试验8.36%,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78%,异丙醇试验(一),胸片及颅骨拍片(一),心尖区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胸骨左缘Ⅱ~Ⅲ级收缩期杂音,以“β地中海贫血”、“佝偻病”收入院,经输血100ml,抗感染,对症治疗,住院25天,出院诊断β地中海贫血、佝偻病、败血症。但患儿精神差,诸症无甚好转而于8月29日出院前来就诊。
诊查:症见低热不退(体温37.5℃),精神疲乏,面色无华,指甲淡白,肌肉消瘦,食纳不佳,眼闭嗜睡,大便干,小便黄,肝肋下1cm,脾肋下3cm。舌质淡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证属低热郁久,伤及营血,耗损阴液。
治法:拟清热养阴、凉血生津为法。
处方:沙参9g麦冬9g生地9g白芍9g山药12g扁豆10g莲肉10g五味子6g地骨皮6g白薇6g炙甘草5g大枣5枚8剂
二诊:9月15日。热已退净,食纳转佳,精神好转,大便正常,小便黄。舌质淡红,津液较前增多,脉细数。拟健脾益气,调肝养阴法。
处方:党参9g白术9g山药9g茯苓9g白芍9g丹参9g银柴胡6g陈皮6g炙甘草6g枳实7g鳖甲15g大枣7枚8剂
三诊:12月6日。患儿精神好,能下地到处活动,肌肉丰满,面色红润,查血红蛋白10g%。脉舌同前。拟健脾益气,调理中州法。
处方:党参9g茯苓9g丹参9g鳖甲10g扁豆10g生冬楂10g山药12g白术8g陈皮6g大枣5枚炙草4g 10剂
四诊:1982年3月6日。上方药连服10剂后,又持续服用,现食纳、精神、睡眠较安,唯肝脾肿大,仍以原方加三棱、莪术直入肝脾,祛瘀行气,借攻补兼施之法,以奏驱邪扶正之功。
处方:当归9g党参9g白术9g丹参9g山药12g茯苓12g莪术3g三棱3g鳖甲15g陈皮7g炙草6g大枣7枚 10剂药后患儿情况均好,半年后随访无恙。
按语:此案经几个医院均诊断为β地中海贫血。此病初诊时,因低热久久不退,伤及营血,损耗阴液,故以地骨皮、白薇入血分、清虚热;辅以生地、白芍养营血;又以沙参、麦冬、五味子仿生脉散之意以益气生津;辅以山药、扁豆、莲肉、甘草、大枣以助中焦传化之功。二诊因初战告捷,热已退净,乃直补中州,辅以调肝养阴,候脾胃功能健全,化源自足,何虑血不自生,故以五味异功合理肝之品并投,三四诊仍在原方基础上稍佐活血行气之品,以消除肝脾肿大,使之切合病情达到扶正驱邪之目的。古往今来,凡治血虚,多以补血为首务,但对小儿患者,首在补益脾胃,不可认为血虚补血、阴亏滋阴,凡补血滋阴之品,均有滋腻留邪之弊,既影响胃之受纳,又不利于脾之运化,故补益脾胃乃为当务之急,俾“气旺足以生血”。以营血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脾胃一振,则生化有源,阴血自复。《内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就是这个道理。
内容推荐